《被讨厌的勇气》—课题分离

2020-09-23  本文已影响0人  书香中的阳光

你给孩子送过作业本吗?

家里有小学生的父母,你们为孩子送过落在家里的作业本吗?送过几次?现在的你是否每天晚上会给孩子收拾书包?早上是否提醒她检查书包?

《正面管教》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小女孩儿上学总是忘记带午饭,母亲送过几次后,决定让孩子自己承担不带饭的后果。那天,小女孩儿又没有带饭,找老师借钱,可妈妈已经跟老师沟通过,让她自己解决;最后,其他小朋友给她分了一点儿三明治,那天,她是饿着肚子回家的。从此以后,妈妈再也没有送过饭了,当然,小女孩儿再也没有饿肚子了。

这个故事体现的就是“课题分离”理论。什么是“课题分离”?

比如: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与此相对,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如果这样的话,那肯定就避免不了冲突。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如何确定课题属于谁呢?阿德勒认为:“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就是谁的课题。你选择做什么样的工作,这个选择的后果由你本人承担,“选工作”就是你的课题。

当别人干涉你的课题时,你就会很恼火,比如:你想去创业,但父母却让你考公务员,那你和他们的关系就会紧张。

同理,我们也不要去干涉孩子的课题。苦恼于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总之就是把孩子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而当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

但即使父母再怎么背负孩子的课题,孩子依然是独立的个人,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孩子的学习、工作、结婚对象或者哪怕是日常行为举止都不会完全按照父母所讲来执行。因为“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

那与孩子的“课题分离”是不是就意味着放任不管呢?当然不是。

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推崇放任主义。放任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而阿德勒心理学的主张不是如此,而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

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孩子在陷入困境的时候是否想要真诚地找父母商量或者能不能从平时开始就建立起那种信赖关系。

嗯……我觉得我的思想被颠覆了,一直以来,我都在不断地干涉孩子:早上催促她起床,然后让她吃饭快一点儿,中午告诉她要写作业,晚上督促她赶紧睡觉。还一直以为妈妈就应该这样做,你呢?是怎样的父母?

前几天,看过一个16岁清华学子妈妈的访谈,她说,孩子学习从来不用管,自己的目标一直非常明确,读书、运动、才艺,一样没落下。妈妈只是提供陪伴,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才是课题分离的典范呀。

尽管理论很好,很有道理,可真的要落地执行,我觉得要做到很难。只希望能通过不断地学习,让她知道我在和她一起努力,不会在我教育她时,没有底气,或是被怼回来:你自己整天不学习,凭什么要求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