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是因为懒吗?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一定都有这样的经历,
明明想好今天要洗衣服,回家躺在沙发上,想想还是明天再洗,直到明天没有内裤换洗今天才动手洗衣服。
明明决定吃完饭休息10分钟就开始看书,可是一刷朋友圈就2个小时过去了,最后想想明日何其多,还是明日再看吧。
明明知道这项工作很重要,应该提早开始准备,可还是到了交任务的前一天才匆匆忙忙动手,最后草草提交给了领导。
为什么我们明知道这些事很重要,迟早都要做,但总是到最后一刻才迫不得已动手去做呢?到底是什么控制着我们的行为呢?
《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告诉我们,拖延其实不是懒,拖延症是由多个因素综合造成的。
首先是受我们的生理因素影响。
生理因素主要分为3个方面,第一就是我们常说的器质性疾病,常见的有注意力缺失紊乱和执行功能障碍,小孩子容易得这种疾病,我们说的少儿多动症就属于这类疾病。这类疾病是身体功能有问题,是需要到医院做康复性治疗才能恢复的。今年读书日罗辑思维优酷读书会上,罗永浩就说他自己患有类似的疾病,经过大约一年的治疗目前已经基本恢复,具体内容可以阅读《分心不是我的错》这本书,书里有详细的指标来评估你是否患有这样的疾病。
罗永浩强烈推荐第二是精神疾病,常见的有焦虑症和忧郁症,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很难集中注意力,而且做事的性质不高,是导致拖延很重要的因素。
第三是情绪影响,大部分人的拖延都是受情绪影响,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恐惧是人类诸多情绪当中造成拖延最大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在工作学习中,我们明明可以更努力,但却不尽力,工作不够努力,明明可以做的更好,但却做的不够好,明明可以完成任务但却一再拖延,大部分时候是因为恐惧,对失败的恐惧,恐惧自己尽了全力依然做不好,恐惧被别人发现自己的真实水平就是这样,恐惧自己再也没有失败的借口。(读书时候很多人都会说,我成绩不好是因为我不认真,如果我再多花点时间,肯定能考的更好。仔细想想还真的是因为恐惧啊。)
持有这些观念的人绝大部分是固定思维导致,他们用固定思维去看问题,如果做了会失败,那不做就不会失败了,其实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学习成长思维,因为那些很厉害的人也是经历很多的失败最后才成功的。
其次是受家庭因素影响。
家庭对我们成长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中国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更为深远,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比邻居家的孩子更优秀,所以对孩子的干涉就更多,不同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一样,教育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家长给孩子太多压力,孩子就容易逃避,造成拖延;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造成孩子依附心强,造成拖延;有的家长忙于赚钱,对孩子疏远,孩子自控力差,造成拖延,种种情况不一而足。要更全面了解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可以学习海灵格的《家族排列系统》。
最后是社会因素影响。
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留学、移民的人由于文化差异无法融入当地生活,会造成孤独,不及时解决容易产生拖延;青春期的少年喜欢模仿偶像,当自控力和能力不足无法达到那样的地步,容易破罐子破摔造成拖延心理;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由于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难以处理容易抱着到时候再说的心态,尤其是无法拒绝别人委托你做某件事的时候,就容易造成拖延。
以上是我们造成拖延的大部分的影响因素。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减少我们的拖延行为呢?
《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告诉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制定明确的目标和可执行的计划。目标应该是可观察的,比如我要写篇文章,这样的目标是不可观察的,而我要写篇关于拖延症的文章,这样的目标是可观察的。计划应该是具体的,特殊性的,我的计划是今天晚上花2个小时写这篇文章,内容是原创的,同时我的计划是可分解的,第一步确定文章的主题,第二部,构思文章的框架,第三步,根据平时的积累和搜集的素材来填充文章的内容。最后,我花5分钟或者10分钟确定主题。
2、学会判断时间。拖延的人都会觉得时间够用,等会再做也来得及,但结果往往是等会真的来不及,这在心理学上是时间感认知失调,即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认知不一致。所以我们可以经常做时间感认知练习,比如预设做件事情要花15分钟,等做完之后再去看手表,是否与客观时间保持一致,经常这样练习能够提高时间感,减少拖延的行为。
3、学会接受和拒绝。学会接受别人对我们帮助,学会接受我们自身的不足,学会拒绝对别人说不。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是我们经常做不到,多练习会改善很多。
4、利用身体减轻拖延。工作一整天后,身体会很疲惫,这个时候细胞活跃度低,人容易出现犯懒的情况,通过运动和正念来祛除疲劳,提高细胞活跃度,重新恢复饱满的精神状态。
End
我是一个不善写作的人,写不出太多的干货,但我是个愿意分享的人,如果我的分享对您有用,点个喜欢支持我继续写作。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