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听书笔记
【本书金句】
1、你无法用理性或道德上的理由去说服一个狂热者抛弃他的大业。他害怕妥协,因此你不可能让他相信他信奉的主义并不可靠。但他却不难突然从一件神圣伟业转投另一件神圣伟业的怀抱。他无法被说服,只能被煽动。对他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他所依附的大业的本质,而是他渴望有所依附的情感需要。
2、教义不是让人去理解的,而是让人去信仰的。只有对我们不理解的东西,我们才会有百分百的信仰。一种能理解的教义会缺少力量。
3、除非准备好为某种东西而死,我们不会有把握自己过的是有价值的生活。这种赴死精神可以作为一种证据,向自己和别人显示,我们的选择是最好的。
【本书重点】
001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成为狂热分子?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书中指出,不论任何国家地区,失意感是狂热分子投身群众运动的最基本特征,失意人群普遍存在的地方最容易汇聚成群众运动。
失意感”为什么会引导他们走向群众运动?作者告诉我们,更深层次的心理动机在于,他们对改变的渴望,以及对替代品的渴望。
002 是对改变的渴望
对改变的渴望包括对现状完全不满的情绪,再加上由“希望”带给狂热分子的“权力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他们之所以怀有强烈的改变的愿望,是因为对当下状况完全不满,更进一步来说,是由于他们和这个世界相处得不好的缘故。为了避免无尽的自责和悔恨、保持和增强自信心,失败者通常会通过“向外归因”来缓解心理压力。
003 加入权力感
我们知道,人在变化面前,如果结果可以被预测,那么我们就往往能做出比较坚决的判断,但是如果放到一个难以预料的情况下,人就会开始犹豫,这时通常的做法就是固守自己旧有的模式,俗话说的“以不变应万变”正是这个道理。但是,对革新者来说,如果他们拥有了“权力感”,情况就完全不同,他们相信自己拥有无所不能的力量,能够应对当下的现实。人一旦对自己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一种对改变现实的渴望也会油然而生。
004 希望感
希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其实,我们能看到的群众运动中的一个口号、一句话甚至一枚徽章,都是有希望附着在上面的。狂热分子正是受到群众运动中的希望所滋养,相信自己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才会最终坚定地走向变革。
005 狂热分子在群众运动究竟如何发挥作用?
“如果狂热者是鱼,混乱就是水。”这也就是说,狂热分子在混乱中投入群众运动,也负责加剧混乱,因为他们需要这样一种混乱状况来寻找更多的失意人群,共同加入群众运动。
006 言辞人
是指那些在群众运动中,负责去写出群众运动的信仰、指引群众运动的方向的人。因此,言辞人在群众运动的开始时起着一种启发、引导和铺垫的作用,他们往往是社会上的知识分子,一般是发自内心地推崇个人的信仰,但手中却没有实权。群众运动的最终走向,事实上并不如言辞人所想象的那么“美好”。
007 行动人
所谓行动人,是指在狂热分子参与群众运动的积极阶段过后,能够适可而止、及时巩固运动成果的人。务实的行动人及时巩固运动成果,当然很重要,但由于行动人行事风格的不同,也会彻底影响运动的走向。
008 增强狂热分子间的团结精神
群众运动与狂热分子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失意人群为了排解失意,通常会为了找到自我价值的替代品,而选择投身集体,用集体价值来替代自我的人生价值。因此,这就决定了在一开始,群众运动与狂热分子之间就已经形成了羁绊,由这种羁绊产生的团结意识,对运动本身无疑是有重大作用的。但要加固这种羁绊,以增强群众运动的团结,还有更为具体的方法。
009 在狂热分子的情绪中加入仇恨
仇恨是重要的,但要达到仇恨的程度,需要有漫长的历史积淀,还有情绪煽动的共同作用,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群众运动,都能引发狂热分子的仇恨情绪。
如欧洲历史上对犹太人的仇恨,一直是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存在的,但希特勒以政治领袖的力量抓住并且放大了这个仇恨情绪,利用共同的仇恨,吸引众多失意人士不断加入纳粹军队,赢得了异常团结的力量,德国的对外侵略扩张势力,也因此得以在短时间形成气候。
010 树立一个群众榜样
榜样是群众运动保持集体意志一致性的重要力量,众多的历史史实也能够证明这一点。
如我们所熟知的那场关于日本军官举行杀人竞赛的史实,也是这种所谓“榜样”的作用。这些受到嘉奖的士兵就是军队中所树立的模范,他们是狂热的士兵们竞相模仿的对象,最终导致后来更多惨无人道的屠杀行为。
011 自我牺牲精神
如日本武士的“武士道精神”,它不仅包括对日本武士德行的要求,还有殉死的觉悟,这种觉悟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正是由于这些日本士兵们作为狂热分子,他们将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化为集体意志,最终演变成一场浩劫,给中国民众造成了深重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