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语文园地

学灵动排比 品诗意礼赞--《安塞腰鼓》微课稿

2019-03-22  本文已影响59人  秋之准备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安塞腰鼓》,学习的重点是:学灵动排比  品诗意礼赞。

《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文中用表演前、擂鼓、表演后三个层次,描述了安塞腰鼓这种民俗的艺术特点和西北高原的地理风貌,更表现了西北高原人民的精神面貌。文中充满对激荡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歌颂。刘锡庆在《我读刘成章》中写道:刘成章是把散文当“诗歌”来写的,他的《安塞腰鼓》简直就是一首意蕴优美的散文诗。

任务一: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从哪些句段中你读出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诗意赞美?

文字中有诗一样的激情,诗一样的形象(安塞腰鼓—物的形象;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人的形象),这样的情感和形象借助诗一样的语言表现了出来。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诗意赞美突出表现在排比手法的灵活使用上。

任务二:从文中勾画出你最喜欢的排比句段,读一读,注意体会:

这些排比句的构成特点、用词特色、和其他修辞手法的配合或其他奥妙。

(屏显)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

多么壮阔

多么豪放

多么火烈的舞蹈哇

—一安塞腰鼓!

·这腰鼓,

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

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

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

·容不得束缚,

容不得羁绊,

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

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

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

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它震撼着你,

烧灼着你,

威逼着你。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我们以其中一组排比句为例,通过调换改动,大家比较一下排比的构成特点。

(屏显)

    原文: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改文1:一捶起来就没命了。

    改文2:一捶起来就没命了,发狠了,忘情了!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排比的使用,更能表现陕北人民的喷薄的生命元气和昂扬的精神力量。排比句中的几个句子并不都是并列关系,这一组排比是由递进关系的三个词语构成。我们可以称之为递进式排比

我们再来看一组:

(屏显)

原文: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

改文: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的舞蹈哇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改文的意思不如原文丰富。原文从场面、气势、氛围三个方面来描述安塞腰鼓,角度更加多样,给人的印象就更加鲜明了。我们可以称之为多角度排比

再来比较两组:

·这腰鼓,

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

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

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

第一组排比句,写腰鼓把静态的事物静态的世界变得动态化,动静构成对比,采用的是动静结合的写法。第二组与第一组相比,从具体的形象写到想象的景象,由此可见,文中用排比写腰鼓,有实写有虚写

同学们,我们研读了三组排比句,你也用删改比读的方法,说说本文排比句的特点吧!

课堂小结:

好,同学们一定发现了本文排比句的特点,我来总结一下:

《安塞腰鼓》中的排比:

从形式上来看:词与词排比,句与句排比,段与段排比。短句排比,铿锵有力;长句排比,气势磅礴。

从构成上来看:递进式排比,多角度排比,排比中动静结合,排比中虚实相映。

从修辞组合上来看:排比中有比喻,排比中有反复,排比中有对比。

正是这样丰富而灵动的排比,构成了文章诗意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把陕北汉子身上的激情和活力表现了出来,把作者对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对改革开放的礼赞表现了出来。

好,同学们,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谢谢你的聆听。

(声明:文中部分设计源于王君老师《安塞腰鼓》一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