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法国街头惊现记者逢人就问:“你幸福吗?”比央视记者还早
导演让·鲁什是人种学家,埃德加·莫兰是社会学家,1960年夏天,对人的生活、人的真实遭遇的浓烈兴趣让他们一起制作出了这部“真实电影”——《夏日纪事》。
电影知识点:真实电影
鲁什和莫兰打破了英国纪录片大师格里尔逊的传统纪录片模式,进一步采取了“创造”情境的方法——即让这些采访者互相接触——使片中的“事件”与人物获得某种“发展”和表现自己个性的机会。
实际上这部电影里的记者玛瑟琳·罗丽丹(Marcelline Loridan)当时在一家夜总会上班,受到鲁什和莫兰的怂恿,克服害羞,临时充当记者进行街头采访。她是一个犹太人,手臂上的数字编号显示她曾经历过二战集中营,她的儿子就是那个叫让皮埃尔的大学生。在电影里有一段他儿子充满困惑和不满的倾诉让这个美丽的母亲听得自责心碎、备受打击。
影片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电影(采访和交谈)
随机采访路人——包括公司职员、家庭主妇、孩子、老人、游乐场保安等,这些随机受到采访的民众,面对“你幸福吗?”这个突兀而直接的问题,有人拒绝回答,有人行色匆匆没空回答,有人充满怀疑……也有人充满幸福热烈宣告,有人暗饮悲伤渴望诉说。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身体健康,仍然年轻,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声音受损的中年男子,感觉受到了社会的忽视;年过七旬的独居老人仍住在旅馆,身边没有可以分享一切的人;还有深藏心底欲言又止不愿言说的悲伤和不幸……
随后玛瑟琳采访了汽车修理工、一对画家夫妇、工厂工人。鲁什和莫兰又一起采访了一个来自刚果的黑人青年、一对法国夫妇、来自意大利的玛丽露、讨厌政治的皮埃尔和拒绝工作的安吉罗,分别与他们谈论各自的生活、工作和不满。单独采访后鲁什和莫兰也安排他们不时聚在一起讨论种族问题、政治生活、战争和爱情,或者和几个孩子呆在一起聊天、游戏、唱歌——一起去生活。
莫兰通过坚持不懈的追问,激发人们深入地谈论自己的生活,也凸显出“真实电影”最主要的“介入理念”——导演有权去激起某些特定事件的发生,它可以挖掘事件中最富意义的荣宠时刻(privileged moments),而不只是被动地等待这些时刻的发生。
在这里,导演介入电影,不再是电影看不见的幕后作者,而是参与电影,成为电影的一部分。导演向受访者提问,也主动出镜采访,围绕着生活的一切、一切的生活的记录1960年夏天这些法国人的方方面面。鲁什和莫兰主动提问、安排活动,在最大限度写实记录的情况下,让电影自然发展剧情,让故事和纪录结合在一起,重新定义了纪录片。
第二部分:谈论前面电影
在电影的结尾鲁什、莫兰和受访者们一起观看了这部电影的前面部分,并让他们对电影和里面的自己发表看法。实际上让摄影机进入他们的生活,多多少少还是对他们产生了细微的影响,比如,改变了日常语言和说话方式,变得不再自然。但是更多的还是在电影里理解了别人的生活和重新发现了自我,因为这些“没有想象中可爱”的镜头,这些真诚面对自我的交谈,这些街道和咖啡就是真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它们就是生活。
最后鲁什和莫兰一起讨论这部电影的发布情况,“我只是想要让大家看到真实电影,你会从中发现一切都是真实的,玛丽露的生活也这样进行着”。
“我们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状态!”
“你看到的事实也许并不是事实本来的样子,大家都想更靠近生活,现在这些法国人切切实实存在,每个人都是真实的生活着的。”
“反正我被这部电影深深的吸引住了,我喜欢真实的东西。”莫兰摊开双臂对着鲁什说道。
“这不是一部爱情电影,我们想制作一部不同的电影,不管怎么说,没有一点相同的地方,反正会有许多热烈的反应。”
本片《夏日纪事》入选多伦多影展“百部必看影片”榜单、第64届戛纳电影节经典影片回顾片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