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死亡
乔达弥是位有幸生长在佛陀时代的少妇,她的第一个儿子在一岁左右就夭折了,她伤心欲绝,抱着小尸体在街上奔走,碰到人就问是否有药可以让自己的儿子复活。有些人不理会她,有些人嘲笑她,有些人认为她发疯了,最后她碰到一位智者,智者告诉她,世上只有佛陀能够为她施行奇迹。
因此,她就去找佛陀,把儿子的尸体放在佛陀面前,说出整个过程,佛陀以无限的慈悲心聆听,然后轻声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治疗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任何一户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回一粒芥菜籽给我。”
乔达弥很高兴,立刻动身往城里去,她对第一户人家说:“佛陀要我从一户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拿芥菜籽。”
“我们家已经有很多人过世了”那个人回答。她于是又走向第二家,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家已经有无数的人过世了。”她又走问第三家、第四家……走遍全城去要芥菜籽,最后终于明白,佛陀的要求无法达到。
她只好把儿子的尸体抱到坟场作最后的道别,然后回到佛陀那里。
“你带回芥菜籽了吗?”佛陀问。
“没有,”她说,“我开始懂得您给我的教法,悲伤让我盲目,以为只有我受到亲人死亡的折磨。”
佛陀问:“你为什么回来呢?”
她回答:“请您开示死亡和死后的真相,我身上是否有什么东西是不死的?”
佛陀对她开示:“如果你想了解生死的真义,就必须经常如此反省,宇宙间只有一个永不改变的法则,那就是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是无常。令郎的死亡,帮助你了解我们所处的轮回世界是无法忍受的苦海,脱离无止境的生死轮回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解脱之道。痛苦使你准备学习,你的心也已经敞开,迎向真理,我将教你解脱之道。”
乔达弥顶礼佛足,终其一生追随佛陀,据说,她在临终前获得证悟。
在生活中,我们害怕死亡同时也害怕亲人的死亡,我们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内心都充满恐惧,恐惧身体上的疼痛,恐惧尊严荡然无存,恐惧要依赖他人,恐惧这辈子所过的生活亳无意义,恐惧离开所爱的人,恐惧失去控制,恐惧失误他人的尊敬,其中肉体上的恐惧,其实是最容易驱除的。
为什么我们这么害怕死亡呢?是因为我们的本能欲望是活着,而且是继续活下去,死亡却要无情地结束我们熟悉的一切,我们认为死亡会把自己投入一无所知的深渊里,或者变成一个全然不同的人,想象自己死后变得迷惘,处在极端陌生的环境里,就像独自一人在异乡,醒来时陷入焦虑的煎熬中,对那块土地和语言一无所知,没有钱财、没有对外关系、没有手机、没有朋友、没有护照……
而当我们勇于面对它,就会发现现在的自己这个身份是由一连串永无止境的元素支撑起来的,我们的姓名、伙伴、家人、房子、车子、工作、朋友、信用卡……我们的安全感就建立在这些脆弱而短暂的支持之上,当这些完全被拿走了的时候,我们还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吗?
如果没有这些熟悉的支撑,我们面对的,将只是赤裸裸的自己,一个我们不认识的人,一个令我们焦躁的陌生人,而我们一直跟他生活在一起,却从来不想真正面对他,我们总是以无聊或锁碎的喧闹和活动来填满每一个时刻,以保证不会单独面对这位陌生人。
我们以一种虚拟的身份生活着,在激情的催眠之下,我们太过于迷于建房子的快感,竟然把生活的房子盖在沙上,这个世界似乎真实得让我们可以确信,直到死亡粉碎了我们的幻想。
生活节奏如此紧张,使我们没有时间想到死亡,为了拥有更多的财物,我们拼命追求享受,最后沦为它们的奴隶,只为掩饰我们对无常的恐惧,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被消磨殆尽,只为了维持虛假的事物,我们唯一的人生目标,就变成要确保每一件事情安全可靠,一有变化,我们就寻找最快速的解药,生命就如此虚度,除非有重病或灾难,否则我们不会从恍惚中惊醒过来。
这种现代的轮回,滋生了焦虑和沮丧,进而把我们训练为“消费机器”,买房子、车子、衣服、手饰、化妆品、家用电器、手机、相机……不喜欢了就再买买买,产生这些现象的文明,虽然声称尊崇生命,但是却从来没有认真看待生命和死亡。
打开手机,你将发现到处都是死亡的消息,请问那些因车祸或意外而死的人,可曾想过他们会死,他们像我们一样,视生命为理所当然,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认识的人或朋友突然去世了,我们甚至不生病也会死,有可能我们某一天还好端端的,隔天就病倒去世了。
有时,我们需要清醒一下,真诚地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