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模式中的平衡点

2023-02-19  本文已影响0人  哪有什么永恒

前几天学习心理学的“疯狂同窗”攒了个训练小组:每周六早上6-7点开展技术练习;

今天另一个“疯狂小组”得到了大家的响应:工作日早上5-7点,进入视频学习室,先做10分钟正念冥想,然后各自进入学习状态,互助监督,共同成长;

还有更多的同学早就开始了技术练习,由一位身在法国的同学带领,每周2-4次,晚上8-11点;

每周还有两次读书会、一次网络复习和一次咨询师自我关怀茶话会在定期举办。

——而这些,都是常规课程之外的自主学习活动。

成年人走起自己选择的路来,那股劲头儿啊,真像老房子着火。

人一旦走出了被动学习的拘碍,进入到自主空间,学习态势实在动人。

课程开始第七周。

我选取了周六早上6-7点的那一拨“疯狂”,决定放弃5-7点的诱惑(之前试过,可是5点起床会让我昏沉一整天),复习会没参加(想先踏踏实实自己听课、自己总结),读书会挂机旁听多而说话少(书倒是一本一本紧跟脚步在啃的),晚上的长时间集体活动偶尔参加也会中途退场(煮饭弄功课陪伴家人可不都在晚上嘛)……

这是在前几周勉力追随、人仰马翻之后,渐渐摸索、掂量而做出的取舍。

早上两小时的跑步时间是不能缩减的。

那是夫妻单独相处的时间,也是我与自己的身体、与自然天地深度连接的时间。清晨最幸福、最敏锐,接下来一整天的高速运转,情绪能量全由这两小时供给。

于是自然熬不得夜。

11点以后睡觉自然是有的,若是超过12点,第二天步也跑不动,书也读不进,迟钝又暴躁。

更不能不管孩子。

虽说“身教远胜言传”,可孩子毕竟是孩子——我只顾自己学习,忽略了对豹子狮子的学习监管,和娃们聊天说笑少了,一天两天下来,就觉得不对劲儿,更别说年长日久了。

第一次 “带教演练”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说了一句特别恳切又特别朴素的话。

她说:“努力学习是好事,但是不要为了学习而忽略家人和孩子。因为学习心理学本质上是让自己和身边人更舒服。”

老师的话提醒了我:一路行来,要时时记得初衷。“为了什么而出发”,永远是关键性问题。

每个人的初衷不尽相同,学习模式和习惯也各不相同,进行着多种样式的尝试,这固然很好;但是对于我这个个体而言,必须选择能与我的生活配适的节奏,这样的学习才更有动力、更有效率,才是“可持续的”。

平均下来,现在每天约有四小时投放在心理学习上。

这不是一个理想的时长,我也确实非常羡慕身处校园,全心全意给付于学习的孩子们。

可是占有我时间和关注的那些因素那些人,都是我不能割舍的——那是我幸福的源泉,心理学习让我更为清晰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幸运的是,在每天的这四个小时里,我满怀兴趣与热情学习,完全不是在完成什么人交办的任务;在其他的时间里,遇到任何人任何事,时时联想相关的内容,生活因之愈发意味深长。

为兴趣而疯狂投入,因所爱而着意平衡,这就是中年人的选择模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