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大的那些日子之十
大学的根本任务在教书育人,拥有一批专业精通、经验丰富、循循善诱的名师,是大学灵魂延续的关键。在南大,我也有幸遇到了好几位无论在学识,还是在师德上均堪称典范的老师。他们也许没有那么高的知名度,但在我心目中却同样值得尊敬。
公共课的老师,尤其是数理基础课程,大都由经验较为丰富的年长老师担任。大一的高等数学授课老师来自数学系,年纪大概有六十多了,瘦高的身材,说话也和一般的文科老师完全不同,总是一副漫不经心而又无可置疑和辩驳的口气,仿佛这些定理和公式都是显然可得,至少在他看来是这样的,无需什么推理证明的过程,否则就是在浪费时间。虽然微积分的那些定理公式让刚刚接触高数的我们焦头烂额,像无头苍蝇一样摸不着头脑,但在老师似乎漫不经心却又句句击中要害的点拨下,如拨云见雾,云见天开,带着我们领略到了高数的魅力,虽然也只是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每周十节左右的数学课,集中在三个半天,经常一上就是三四节。老师的年纪虽大,身体却很好,除了偶尔有几次不适外,都是坚持站着授课。他的经典表情,通常由一个在我们看来难以理解很深奥的公示开始,轻描淡写解释了一番后,再加上一句,这个显然可得,很容易理解,说完手一摊,优雅的翻一个白眼。这时坐在下面的我们都倒吸一口气,发出丝丝的声音。究竟是在感叹数学的艰难深奥,佩服老师的专业精深,还是懊恼自己的愚钝无知?没人说得清楚。这样的场面经常在每周一次的习题课上出现,反复若干次,直到我们终于翻过了一座又一座思想上的山坡,下课的铃声响起,吃完精神食粮,也该去补充一下真正的食物了。
这位老师究竟姓什么,我也记不清了,大概是姓王,这并不重要。他让我们领略了高等数学的美,用一种正确的方式引导我们踏上了大学的学习之路,在上课听讲、作业、复习等细节方面,打下了一个好的习惯和基础。记得期末的时候,老师上完最后一节习题课,合上了书本,我们以为又和往常一样离去。他依然站在讲台上,表情平静的说,下学期将由我的学生为大家上线性代数的课程,大家这学期都很努力,希望大家继续加油。这时,下面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大家为老师的辛勤付出而鼓掌,为他的渊博知识而鼓掌,更是为他的风格和魅力而鼓掌。无关于利益,无关于未来,重要的是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在这样一代代接力和延续着。
可能是专业的缘故,印象中的老师大都是理工科专业,当然也有文科老师。现在的程序员很热门,虽然自称为“码农”,赚的钱却让其他行业的人羡慕不已。计算机课程是理工科的必修课,大二的C语言是黄达明老师的主场,在他的指引下,本来深奥难懂的机器语言,好像翻译成了很容易弄懂的平实语句,从符号,到语句,再到小程序,逐步升级,为走向程序员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黄老师具有计算机人的严谨,对学生的每次作业都细细检查,并注释在后面,让我们及时改正。课上,他对每一位同学都很关照,百八十人的课堂,随口叫出同学的名字起来回答问题而不用借助花名册,这在大学的课堂里十分罕见,很多老师忙于科研和讲座,对授课不太上心,经常是到了学期末,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也不认识老师,两相茫然。被喊到名字的同学,总有一种受到老师尊重的感觉和意味,会更加投入的学习,争取表现的更好,这和在花名册上被随机抽到提问的担惊受怕的体验完全不同,而这也是老师全身心放在教学事业上、认真履行教学职责、传道受业解惑,充分体现师德的举措。同学的眼光是雪亮的,黄老师被评为“校十大最受欢迎老师”正是最好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