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食物不光可以果腹---读《舌尖上的历史》

2019-04-06  本文已影响0人  柳林大娘

食色性也,吃饭乃我们的头等大事。既然涉及到每个人,那也就是国家的大事、世界的大事。细想起来,食物惹的祸还真不少。历朝历代更迭,多与饥荒有关。拿破仑败走滑铁卢,饿的拿不起枪也是重要原因。如何吃饱,如何吃好,仿佛成了贯穿历史的一个话题。然而,好多和食物有关的事件,又好像和填饱肚子没什么关系。比如大航海时代,大家一窝蜂地漂洋过海,出去寻找香料。而肉桂、胡椒之流,即使在当代人看来,也是可有可无,至于玩命吗?看来,食物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饥饿基因,还承载了我们更多的人性。这样才能才舌头尖上看到历史的倒影。

有种观点认为,人类改造自然,驯化动植物,是一个单向的征服过程。而事实上,人类在其中也被食物所塑造。在狩猎时代,有个布须曼族,猎物的人是属于杀死它的主人的箭,而不是拉弓射箭的猎人。由于男人经常交换箭矢,自然大家也就较为平均地分配食物。而当农业发展到产有余粮的时候,阶级就迫不及待地确立起来,社会分工也自然产生了。食物成了财富的象征,直到今日在语言中还残存着这种威严,比如英语中把家庭中主要赚钱的人成为breadwinner。

尽管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加上玉米和番薯的广泛使用,让生存压力得到过空前的释放。但人口和粮食的博弈始终在较量,过度的放纵,曾带来爱尔兰灾荒的凄凉。为了缓解两者的矛盾,人工合成氨、矮秆种……,将人类的创造力不断发挥到极限。

粮食增产不易,但我们有时吃食物的目的不纯,不单单是为了营养健康,有时会被一些无厘头式的原因而左右。最近网络上除了中产阶级水果鄙视链,说的有鼻子有眼。实际上,我们经常会用吃的东西来标榜人群的差异,天天吃沙拉是中产,喜欢吃肥肉的归屌丝。爱吃什么本就是个性化的事情,却照射出自卑和媚俗。从这个角度看,吃是一种市井文化,既可以通过吃了吗的问候拉近你我,也可以在好奇的眼光中把人归类。

为了吃,我们发展了技术,对植物的驯化始终没有停歇。为了吃,我们发明了贸易,商战今天依然惊心动魄。尽管现在是唾手可得,人类依然在斯瓦尔巴德建立先进的食物种子库,仿佛储存的是希望。未来的历史上依然会有因为食物引起的故事,那会是怎样的一张餐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