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自卑使人进步,自卑情结使人落后
每个人都有过自卑的时候吧?
尤其是在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同龄人出了名,而自己一事无成时更觉得自卑,开始失望、羡慕甚至讨厌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却告诉我们,正确的自卑使人进步,但自卑情结则会使人落后。
-1-人为什么会自卑?
《被讨厌的勇气》说,人人都会有自卑感。
阿德勒哲学认为,人类在孩童时代毫无例外地都抱着自卑感生活。
人类是唯一一种身体发育比心理成长慢一步的生物。其他生物心理和身体的成长速度一般都保持一致,唯有人类是心理先成长、身体发育却相对滞后。因为,人类心灵是自由的,但身体却不由自主。所以人类的孩子们就会为心理上“想做的事”和肉体上“能做的事”之间的差距而苦恼、感到自卑。
因此自卑感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自卑感使人进步。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人因为自卑,就会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追求进步的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人类史上的科学进步正是“追求优越性”的结果。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能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2-什么是自卑感?
《被讨厌的勇气》说,自卑感是一种“自己没有价值或者只有一点儿价值”之类的感觉。
自卑感是主观的解释。
阿德勒哲学认为,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客观事实是唯一的、没有对错的,但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主观解释不同则可能变成自卑、也可能变成优点。就比如把自己的身高看成是优点还是缺点,这全凭你自己主观决定。
自卑感是主观的,那我们自己就可以做出自由选择,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对它的主观解释。
自卑不是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自卑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但自卑情结则使人不愿努力、不愿改变。
自卑情结使人落后。
自卑情结会导致“不愿改变”。他们会声称“因为有A所以才不能做到B”,言外之意就是“要不是因为这一点,我也能行”。这个理由成为了人不愿改变、害怕改变的借口,毕竟没有改变自己就不会更加失败,况且自己一直还保留着“如果改变也能获得成功”的可能。
自卑情结也会导致“权势张扬”。“我”原本并不优秀或者并不特别,而通过把“我”和权势相结合,似乎显得“我”很优秀。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这也就是“虚假优越感”。
自卑情结还会导致“弱势武器”。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就像祥林嫂,不断通过诉说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来让周围的人担心或束缚支配其言行。但是那些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的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因此是自卑情结使人失败,而不是自卑感本身使人失败。
-3-如何自卑而不是自卑情结?
《被讨厌的勇气》说,协作、认错、与自己比,可以让人摆脱自卑情结、获得正确的自卑感。
首先协作、而不是竞争。
社会生存需要分工协作,不需要与任何人竞争,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任何人都不能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会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竞争可能使人获得了金钱上的成功,但人却感觉不到幸福,他们时刻活在竞争之中,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人都各有差异,这种“差异”不关乎善恶或优劣。不管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异,你和他人都是平等的人。所有的人都是“虽然不同但是平等”的。因此没有必要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其次认错、而不是执见。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固执己见,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无所谓了。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就是因为不想失败,结果就是越错越远。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而是帮助你做出改变找到成功道路的方法。
最后与自己比,而不是与他人比。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无论是走在别人前面还是走在别人后面都没有关系,你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真正的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所以当我们与人协作、主动认错,就能抛弃自卑情结,丢掉不愿改变的借口;
当我们只和理想的自己比,自卑就会成为改变动力,让我们在改变的道路上充满勇气、不断进步。
【无戒学堂日更第30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