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喜欢的自己
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喜欢写故事,喜欢写生活中的碎片,也喜欢写自己的情感,更喜欢去虚构一些不存在的东西。无论是存在或者不存在的,我都很喜欢,因为我喜欢想象,喜欢这无奇不有的世界。有人会问:“你写作是会了名利吗?”说实话,不为名不为利的都是有名有利以后的说辞,我并不想拆穿这个事实,但又不得不拆穿这个事实。一贫如洗的人他不会坚持写作,没有工作的人他不会去写作。也许,写作会成为一份工作,但是谁又愿意去成为一个作者?在这个时代里,作品泛滥,诗文成堆,鸡汤文学和俏皮文学支配着这个时代,谁还会坚持走古典、从本心呢?只有那些大师,那些畅销书作家才会吧?你我这等平民,无非写一点浅薄易懂的文字罢了,在你我都还在贫穷的时候,就不要谈追求高尚了,这显得有点虚假。
我特别喜欢《罪与罚》里面的一句话,那句话是这样说的“贫穷不是罪过,但是一贫如洗就是罪过。”现在我们都有了罪过,是不是该受到惩罚?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你内心有个纠结,有过彷徨吧?甚至感到痛苦过吧?这便是惩罚,是无形的惩罚。这个时候你不会谈高雅,不会谈写作的艺术,你只会想怎么找一份工作?怎么去获得收入?也许,你会想把写作当成收入的来源,这或许也是OK的,棒的。但是,什么文字才能受大众欢迎呢?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上面我已经说了,鸡汤文学和俏皮文学充斥着文坛,这便是大众的口味。这不是大众口味变低了,而是一种现象,人们喜欢一口能吞下的文章,并不喜欢细嚼慢咽的作品。前几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公布了,此人竟然知道的人不多,他叫彼得·汉德克,你不知道实属正常,你若知道到显得不正常。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后便引发了社会反响和思考,贵州的一问作家说得好,现在的看书可能连目录都还没有看清就跳过了,只见手在屏幕上滑动,书籍已经看了过半,这还谈何读懂,可能连名字也难记住。
一直以来,我喜欢纸质的书多一点,不为别的,我喜欢纸张的味道和翻动书籍的声音。这或许不太符合主流,不太符合互联网时代的方式,但是这是我的喜好,似乎与他人无关。
我在微信上注册了一个公众号,叫做蜗行故事,你别问我有啥特殊含义,我只是喜欢蜗牛和蜗居,微信公众号关注的人很少,我也是勤快的时候更一更,懒惰的时候也没有去管,属于比较任性的吧!勤快的是,我在简书上注册了一个账号,名字叫做老衲不修佛,还经常去发一点文章,渐渐的成了一个习惯。
我的观念是无论你喜不喜欢我写的东西,读不读得懂我的东西,那都是我的思想和感情,不是随意拼凑去假装高尚。我认为作品无论好与坏,只论你有没有用心和有没有去思考。只有用心和思考了,作品必然是好作品,虽不及大家也能算是小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