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凡人日记想法

你以为学校里学的那点东西够用一辈子?

2016-09-26  本文已影响83人  笨学徒
总有吃完的时候

我们常常错误地以为:少年时代的所学已经是毕生的存款,足够我们提用一辈子。

1.

今天老公推荐我看了一篇文章――《知识要成体系才有用》,读罢,我给他回了一句话:那我可能一辈子都没用了。其实并不是反对这个观点,而是感到悲哀和沮丧,严格来讲我几乎从来都没有完完整整地习得一门学问。

大学时候我读的是英语专业,专科三年的那种。可以说我是属于那种乖宝宝型: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按时完成作业;不逃课不迟到不早退……

虽然期末总也能考个过的去的分数,但我毫不避讳地告诉你,三年时间我连大学英语六级都没有过,四级也是考了两次才过,注意我说的可不是英语专业等级。(无比羞愧,无比抓狂)

学校的英语角我也回回都在,只是我总是站在第二圈的位置,听得时候多讲的时候少。放假回家我就专门去古城里偶遇老外,希望有机会简单地交流几句。

可悲的是所有这些都没能让我的口语有质的提高。在专升本的时候,口语考试是随机抽一个话题进行现场口头作文,我抽的题目里面居然有一个单词不认识,结果最后总成绩差五分没上。

一切都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自欺欺人而已。所以别说够用一辈子了,恐怕以这点水准毕业找工作都难。

2.

然而,竞争好像不全靠实力,有时还有运气。在找工作的时候我是比较幸运的。

毕业后我没有挤过拥挤的人才市场,就参加了两次考试,一次是老家的信用社招考,失败告终;一次是这边的特岗考试,也算得上是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或许是因为教书是我儿时的梦想,老实说在教书的那五年我还是很努力的。

我用一个入职新手应有的职场热情教完了第一个学期,到改卷的时候,我内心充满期待而又忐忑不安。我不确定半年的努力是会收获惊喜还是会付之东流。

等到教研组长告诉我说总共只有两个人及格并且只是刚好过60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懵了,细看试卷还发现这60也是他们怕我难过凑上来的,半晌没说出话来。因为我之前也料想到会很差,可没想到会那样差。那感觉就像农夫养蛇,心疼。

但除了继续努力别无选择。后来为了保持学生对英语课的持续热情,除了用心备课上课,我总是不断地琢磨一些新的方法(比如游戏)运用到课堂上,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及时地反思和总结每一次反馈。

不管是教学还是与学生相处,只要有疑惑,我就谦虚地向老前辈请教;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并且利用空闲时间帮学生补课。我想方设法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

还好努力没有白费,在教完第三个年头的时候我终于看到了一点点成绩:期末成绩第一次在平均分、最高分和及格人数上超过了学校里最厉害的那个老教师;

有一个一年级班主任还邀请我与他一起教他儿子所在的班级(他的孩子是英语成绩不好从二年级降下来的);还有一个同事家的孩子马上要上初中,担心英语跟不上特意让我帮忙辅导。

得到别人的认可当然很开心,同时也增强了我的自信心。我以为从此将在教育的路上顺风顺水,充满干劲地又过了两年,我发现自己遇到了成长的瓶颈。

虽然我在本学校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可是走出去感觉自己总也跟不上趟。究其原因,还是我的专业知识学得不够精不够扎实。

3.

以前常听人说:如果你想给学生一杯水,那么你首先得有一桶水。我自知我储存的水已经不够用了。

后来阴差阳错地转行成为了一名基层公务员。身份改变,一切都变了。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说得一点儿没错。一切从零开始,一切从头开始学习。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一辈子很长,要做的事很多很多,未来不可测,学校里学的那点知识根本不够用。

也许有人会说:职业生涯的前半段靠的是知识,后半段靠的是经验。这句话确实有它的道理,但细想它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首先,知识随着各种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也将迅速地更新替换。就像我们平时用的手机或电脑,不管软件还是硬件隔三差五就会升级。

所以我们学的永远是过去的知识,那么比我们晚入职的人知识体系上就会比我们更完善,更先进。如果整个职场是场比赛,那么不学习的人必输无疑。

而经验这个东西是可以积累的,年轻人只要工作一段时间,经验自然也会有的。故从经验的角度只需三五年就能打成平手。

要想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不被年轻人抛弃唯有不断学习。虽说在精力上我们永远也比不了年轻人,他们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接收更快,但不学习必定落后,落后必定挨打。

4.

而很多人在进入职场后对学习是很迷茫的――学什么?从何学起?

我很赞成《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的观点,即在认清自己的前提下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一个 T字型人才。

很多人都注重培养自己“T”中的上面那一横,比如看了很多方方面面不同领域的书,但迟迟没把那一竖给伸出来,这样每一样都学成了三脚猫功夫,无一擅长,这样在之后的求职和事业发展中就会显得很被动。要想成为“T”型人才,你得先做出那一竖,站稳了,再做出那一横也不迟,而且能在某一领域深入钻研后再去涉猎其他领域也更能触类旁通,对提升那一横的含金量也很有好处。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横容易竖难。但不管怎样“吃老本”的态度是混不开的。毕竟没有持续输入哪来高质量的输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