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读书简友广场

周末闲聊

2023-06-09  本文已影响0人  千白莫

并没有以突击式的一下子把《长安的荔枝》都读完,读到一些古代细节时我都会停下来在脑子里玩味一下,或者去读读别的书。比如看到当时广州的气候而带来洗衣服不干的影响,比如罗列当地水果的字句、风土人情,这些需要在脑子里过一过,而非一味看剧情。里面有个林邑奴,是地方官买来的奴隶,从小被主子呼来喝去,时常要挨打挨骂,从来都是下等人。一次他和男主角喝酒,后者把他当成了平等的朋友请他喝酒,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身为人的尊严。略微讽刺的是,男主角只是因为喝多了而一时抛去了等级观念。但也够这位奴隶感动的了。后来奴隶为了救男主人公被老虎咬死了,也算是对后者的报答。一个官场里为数不多的好人,内心之中接下这一友谊是感到十分沉重的。看来令人感动,我读到林邑奴之死时也哽咽了一下。

小时候觉得书里的故事大多是编的,现实中怎么会有如此事情发生。长大了慢慢知道,书里的故事远不如现实精彩、刺激、残酷、痛苦。“刺激”这个词儿很有柔韧性,可形容好的方面,也可以形容血腥的场面,放在对故事和现实之间对比上也特别微妙,属于语言打开想象力的一小佐证。

在读到哈耶克部分时,作者谈到它的“自发秩序”理论时,就好像鲁迅所说的“走的人多了自然有了路”一样。他和波普尔都坚持要对理性主义保持警惕,渐渐演化出“批判理性主义”。理性是个好东西,并且要一如既往的坚持理性,但不要过高的倚靠理性,相信它全知全能、有了理性就无往而不利,这是危险的。我们借由理性生活,大致计划我们的未来,但总有一些优秀的人总想试图计划所有,把能利用的时间都填满,这是一种愚蠢,优秀而衍生出的愚蠢。就像纳粹德国一样,他们都是一帮优秀的知识分子、军官、有文化有审美的人,但过于理性葬送了他们的未来。在这一层面上说,知识毁了人。鲜明的对比就是著名的(恶名)德国军官艾希曼为了自己的暴行辩护,而一位普通的德国士兵施密特依靠本心知道自己不能随便杀人而不履行纳粹的命令而被裁决。汉娜阿仑特的意义在今天依然重要,不要脸的艾希曼居然还用康德思想来为自己辩护,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种话素。战争年月和和平年代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简单说,不同只是结果。过去是以人类的性命为代价,今天很多人是被坑的倾家荡产。

《长安的荔枝》也写到了古代比如一个政策在层层下达时被层层扒皮,这也是历史对今天的意义,它仍然有意义正是因为今人依然干着一些和古人一样龌龊的事情。而更沉重的是,人们要靠着体系中的一些龌龊活下去,简单说,这也是人类社会中不可能彻底光明的主因之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