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突破认知,才能构建更强大的自己
图片来源:magdiellopez.com
前几天,有个UI设计师向我抱怨说“靠,我们设计总监天天嫌弃我的设计,我已经很努力的工作了,他就是不满意”,我就对他说“不要抱怨,这很正常,这说明你的能力还没有达到他的标准”(也可能这位总监是故意的哦~~哈哈),这种事情,身边可能还不少呢,特别是新人,因为leader可能在这个行业工作了很多年,积累的非常丰富的经验,在认知上远远高于新人,所以新人的作品,leader不满意也正常,改图改到天昏地暗也正常。
那个哥们又问“那怎么办,我都工作两年多了,感觉没怎么提升啊”,我说“你要是没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没搞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更没有明确你做的事情,而只是为工作而工作,你工作十年也是这个样子”。
通过一番聊天,可以看出来,这哥们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都不清晰,更不要提很完整的职业和技能知识结构了。做不出好作品那是肯定的事情,一点都不意外,因为他是UI设计师,但他的作品只是处理了信息、功能的表达,在视觉艺术层面投入的太少,导致设计的东西很丑。
那么,非常优秀的设计师,应该怎么样做呢?他会在满足功能性的基础上,提升他作品的美学价值,让用户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让用户的感官非常爽,你要知道后者的冲击力时候很大的!而后者的能力,也是很多很多新人不具备的能力。
这个让用户"爽"的能力是综合的,是不同专业知识不断探索、碰撞的结果,也就是他会将元素进行跨学科思考,进行打散、重组,建立一个能够突破普通用户认知的形式,这种情况情况下就能制造尖叫!
有时候,大家真的很努力了,可是事情就是做不好,根本原因是什么?因为认知太过于局限,不懂得资源整合,不知道如何去深挖,一方面专业知识不够过硬,这不够“硬”啊,其他学科的内容,你也理解不了、吸收不了。
比如交互设计师,如果只知道画框框,却不理解背后逻辑,不知道交互背后的完整要素,这种情况下你会想到提升他的易用性么?你会想到如何提升粘度么?根本不可能啊!不是不想,而是压根儿就想不到,所有的焦点都聚焦在画框框,怎么会想到更深层次的内容,更别提想到用户的行为、心理了,也不会联想到设计心理学、社会行为学等学科内容。
我们的成长,就是认知不断的打散、重组的过程,新人对单一专业方向理解不够深刻,所以很难对知识进行打散、重组的行为,更别说将其他学科进行很好的融合。很多新人都会有这种行为反应,比如看到一个打破视觉认知海报设计,他可能会想“我靠,脑洞这么大,怎么想到的呢”,一般有这种感觉的人,就说明这个作品已经打破了认知,但是你又可以看到这个海报上的元素却是似曾相识。这种情况就是,你知道这些元素,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将这些元素进行很好的重组。
我记得,之前分享过一次《如何构建多维能力》,这个“多维”不是说你啥都精通,而是一种思维,一种遇到问题,全流程整合资源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分享中,提到了“认知域”的概念,最终决定一个人高度的,除了高效的执行力、落地能力,更重要是的“认知域”的大小,你的认知域越大,能够获取的知识资源就越多,整合资源的能力就越强,跨界的能力就越强;相反,你的“知识域”越小,你获取资源就越少,跨界能力就越差。
其实,设计学科的很多理论内容都是来自其他学科,比如产品的语义来自符号学、视觉动力学来自空气动力学等等,为什么呢?因为设计只是一个手段,是整理资源、解决问题的手段,所以设计是个多学科融合的结果。越多的融合,会带来越多的最终形态,所以啊,不同的设计师认知,就会带来不同的解决,千差万别(注意啦,内在的设计法则很多都是一致的,混沌理论嘛~~)。
不要抱怨这个现实环境,要从自身找问题。所以呢,唯有突破认知,升级认知,才能构建更强大的自己,才能找到更加开阔的空间发展。当然啦,人性是懒惰的,要突破、升级,就得投入时间,每天就24小时,除去吃喝拉撒的时间,也没多少了,所以得懂得规划和克制才行。
下面就给大家看一些突破常人认知的海报设计,这组海报是一个国外工作室的作品,每天一幅画,不断的打破常人视觉认知,通过不断的打散、重组,试图去构建一个更具有冲击力的作品,他们运用的视觉元素相当丰富,特别是对色彩的运用非常的成熟,值得大家思考、学习(我是稀饭的不行不行滴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样的感觉)
正文到此结束。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设计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