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焦虑?你可能是慢性忧虑者
小文最近越来越忧虑,出门前总是再三检查电源是否关掉,担心电源引起大火;和老公打电话,如果老公没接,她会一直心神不宁,担心老公是不是出事了;
她担心刚上小学的儿子,未来考不上985/211,找不到好工作;担心家里的生意,如果有一天破产了,家里会过苦日子,孩子连上学的学费都付不起;担心父母,如果两个老人一起住医院,她一人照顾不过来......
亲朋友好友劝她,现在娃还小,未来日子还长着呢,儿孙自有儿孙福;家里生意很好,几套房子都买了,还担心什么呀;父母如果真的同一天住医院,雇护工也可以.....
别人劝她“不用担心”,“要开心点”,她说我也知道担心是多余的,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心理学家把小文的情况称为慢性忧虑症,小文属于慢性忧虑者。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忧虑”,心理学教授托马斯·布克博士把忧虑定义为“一连串充满负面感情色彩的、比较难以控制的想法与画面。”
慢性忧虑描述了一种忧虑持续存在的模式,即一个人总是处于忧虑之中。
慢性忧虑者的特征
1.慢性忧虑的本质是一旦在大脑中生根发芽,就很难斩草除根。所以当慢性忧虑出现时,它就像初生婴儿的啼哭,无法停止。
2.慢性忧虑者在忧虑的时候,别人劝他”不要担心“,”高兴点“,他做不到”不担心“,更做不到让自己高兴起来。
3.慢性忧虑者遇到问题时往往会把情况往最坏的地方考虑。就像开头的小文,她和老公打电话未接通时,她会担心老公是不是出事了。
同时,慢性忧虑者不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认为如果最坏的事情出现,他们没有办法应对。
慢性忧虑的危害
人一旦有了忧虑情绪,焦虑也会随之而来,在这种长期的“忧虑—焦虑”反复循环下,人会变得抑郁,情绪不稳定,限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境地。
长期下去,不仅影响和家人、和朋友之间的相处关系,而且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如果不加以干预,甚至会危及生命。
我们要尽可能在忧虑情绪刚出现时就把它控制住,让自己有一个控制忧虑的习惯。
控制忧虑三步法
下面介绍“ 控制忧虑三步法 ”来帮助我们学会控制忧虑的习惯。
第一、识别线索。
为了避免”忧虑—焦虑“的循环,我们需要在开始阶段就能识别出忧虑的线索。
①识别引发忧虑的情景、念头或者想象。当忧虑来临,回想一下忧虑的来源,情景、是什么引发了你的念头或想象。
比如小文担心刚上一年级的孩子考不上好大学,担心家里破产,想想这个念头从哪里来?是什么事情让她联想到那些想法的?
②识别身体的感受。当焦虑出现,细细体会当下焦虑给身体带来的感觉。比如感到身体紧绷、心跳加快等等。
第二、放松身心。
我们平时要找到让自己放松的方法,并每日练习。
它可以是一项运动,比如慢跑、爬山、打球……;
也可以静静坐下来看本书、听一听音乐、喝一杯咖啡……;
或者是练习现在流行的瑜伽、冥想等等。
当识别到忧虑来临,用平时练习放松的方法,让自己身心慢慢放松下来。
第三、质疑想法。
当身心放松下来以后,用积极主动的态度,质疑自己忧虑的想法。
①一直忧心仲忡,有用吗?
②忧虑的事情真的有可能会发生吗?
③如果有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了,真的没有办法应对或者只有一种方法吗?
④可以用哪些建设性的行动措施来应对未发生的事情或者已经发生的事情?
最后这一步“质疑想法”很关键,如果前面两个步骤完成,而后面这一步没有完成,以后忧虑依旧会卷土重来。
以上是“控制忧虑三步法”,首先识别出引起忧虑的线索,然后让自己慢慢放松下来,最后用积极的态度质疑自己的忧虑想法。
——————————————————
我用“控制忧虑三步法”
写到这里,突然发现,“控制忧虑三步法”来得太及时了,我目前正处于慢性忧虑者的状态,对刚上大一的孩子未来能否保研的忧虑。
当孩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下来后,我很开心,开心之余,又想起她大学毕业后面临的事情——保研。
如果保不上研究生怎么办?或者上了研究生,去了一所很差的大学该怎么办?未来工作了,她不适应怎么办?
每当想起这件事情,总有些发慌,和孩子沟通我的担忧,我说人家高中就开始计划保研了,咱们大一还没有计划,未来上不了研究生,你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让你下力气,你又不会搬砖。
她说“老妈,你想得太多了,也太远了,不用担心”。
可我想起这件事,还是会控制不住地担心,控制不住地恐慌感。
今天看到这个方法,我先试着用“控制忧虑三步法”缓解一下自己的忧虑吧。
触发忧虑的情景是现在上研究生已经成为趋势,拥有研究生身份,会更好地找工作,工资也会高一些。
之所以忧虑,是保研比率很低,我也不了解保研需要哪些东西,再加上孩子不上心,我担心未来保不了研。
每次想到这个事情,就会有些心慌,眼前出现孩子没有上研究生而难过的表情。
写到这里,我意识到毕竟事情还没有发生,并不是自己想象得那么糟糕,我感觉我需要放松下来,让自己拥有清醒的头脑。
然后接下来想想孩子大学四年,我真的要这么一直忧虑下去吗?肯定不能,我怕得忧郁症啊。
那未来她真的不能保研吗?或者保到很差的学校?一切都是未知,但目前并没有看到最坏的结果:没有保上研。
那做一个最坏的打算,如果真的没有保研成功,就没有办法了吗?有,比如考研、出国,就业都可以。
再问自己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想要保研成功,自己需要做些什么呢?
嗯,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一直忧虑不如想想该做些什么更合适。比如和孩子沟通,让她问问导师和学长,我在网上搜集一些资料等等。
无论做什么,总比自己一直在忧虑这件事好。
想到这里,我也慢慢放下长期以来积压在内心的忧虑,接下来,想想能做些什么吧。
以上方法来自以下片段的重述:
慢性忧虑者无法做到的一件事情是遵循别人最常说的忠告:“不要担心”(或者更糟糕的是“别担心,高兴点”)。
由于慢性忧虑只是杏仁核低层次的发作,它们往往不受约束。慢性忧虑的本质是一旦它在大脑中生根发芽,就很难斩草除根。
不过博尔科韦茨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一些简单的步骤可以帮助慢性忧虑者控制忧虑的习惯。
第一步是自我意识,尽可能在忧虑情绪刚出现时就把它控制住,最理想的时机是在灾难的想象触发“忧虑一焦虑循环”的同时或者紧随其后。
博尔科韦茨用这个方法来指导忧虑者,首先教他们监控焦虑的线索,尤其要学会识别引发忧虑的情景,或者最初引发忧虑的念头或想象,以及伴随焦虑出现的身体感觉。通过练习,人们可以尽早在焦虑循环的开始阶段识别忧虑。
人们还可以学习放松方法,在意识到优虑产生后加以运用,并且每天都进行练习,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派上用场。
不过放松方法本身是不够的。优虑者还需要积极主动地质疑优虑的想法,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优虑循环还是会卷土重来。
因此,第二步就要对这些想法采取批判的立场:可怕的事情真的有可能发生吗?肯定只有一种办法甚至没有办法阻止事情的发生吗?可以采取哪些建设性的措施?一直忧心仲忡真的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