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征辽
《水浒传》第八十三到八十九回描写了宋江征辽的故事,说宋江在接受诏安后带领众兄弟北上攻打辽国,一路所向披靡打得辽军丢盔弃甲,最后兵围燕京,逼得辽主奉表归降称臣纳贡,一雪澶渊之耻。并且相比于征方腊的惨烈,征辽过程中一百零八将有人伤却无人死,几乎是完胜。最后宋帝保留了辽国让它为大宋守卫北疆,这场战争才落下帷幕。
后世有许多人对这一部分颇有意见,因为这部分的内容比起其他部分文笔差了很多,都是生硬的布阵排兵,读之味如嚼蜡。金圣叹版的水浒更是干脆将这一部分予以删除,影视作品中也几乎没有出现这一部分情节。
我觉得大家诟病征辽部分的内容,除了文笔上的欠缺之外,可能也是因为这和史实相去过远。历史上宋朝确实在这一时期征伐过辽国,但是与小说中的大捷相比却是天壤之别。
历史上北宋于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举兵攻辽,这和《水浒传》的攻辽时间一样。辽国此时也确实是据守燕京城中人心惶惶,然而他们的不安不是来自于宋军,而是北方的金军。此时金军已经占据了辽朝的大部分领土,只剩下了位于南部的燕京一带。而根据此前宋金双方签订的《海上之盟》,这部分是由宋军负责进攻的,于是童贯率领着十五万大军北上,试图收服太祖太宗心心念念的幽云十六州。
其实此时联金攻辽并不是明智之举,早在讨论和金朝结盟之初就有大臣表示反对。因为宋辽已经百年友好,边地上生活安定贸易繁荣,并且辽国已经深度汉化,双方并没有什么激烈的矛盾。相比起辽国来金人尚未摆脱部落联盟,作风彪悍勇猛,不易进行外交沟通。因此最好的做法应该是帮助辽国抵抗金军,最次也应该保持中立。对于和金朝结盟,他们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现在邻居家遭了贼,我们袖手旁观已经很过分了,居然还准备冲进去和贼一起杀人分赃,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然而宋徽宗和童贯等人都想收服燕云以完成祖宗未竟之事业,获得大功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现在辽国正事最弱的时候,这样的机会自然不能放过。
此时的辽国确实已经是风中残烛。天祚帝战败逃往夹山不知所踪,大臣们临时扶立了一个宗室成员为帝,城中只有两万战战兢兢的守军。对于宋军的进攻,辽国派出使节前往童贯军营,历数两国多年的友好,以及金人的危险,希望对方能够退兵,但是遭到了童贯的拒绝并将其赶出帐外。对此辽军使节站在大帐外哭着喊道:
“宋辽两国,百年和好,盟约誓书,字字俱在,尔能欺国,不能欺天!”
可是这场宋朝君臣不顾一切的伐辽战争结果如何呢?北宋大军携剿灭方腊之势强势攻打燕京,结果被耶律大石率领的两千骑兵击溃,宋军尸体绵延十余里,刀枪甲帐丢了一地。童贯等人立功未成,反而成为了一场笑话。
然而这对昏君佞臣并不甘心,之后又在几个月后再度组织更多军队卷土重来,然而这次依旧被辽军击败,不得不退守雄州。
军事上的失败使得北宋不得不请求金军出马,接着幽云地区被迅速攻陷,辽朝不久灭亡。然而金军占领的地盘自然也不会轻易给你,为此宋庭又出钱赎回幽云之地,而金军则将城中的百姓全部带走,仅仅给宋朝留下一座座空城。
但是宋徽宗依然为此感到高兴,觉得自己光宗耀祖,却没想到没过多久金军便全线南下攻破汴京将他俘虏,使他成为了宋朝历史上最丢人的皇帝。
不过这个故事当中却真的出现了一个名垂青史光宗耀祖的皇帝,他就是是在两次燕京之战中表现突出的耶律大石。
他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同时也是辽朝的科举状元,文武双全的他在辽朝为亡之际为挽救江山做出了杰出贡献。辽朝灭亡后他率领两百骑兵横跨大漠到达今天的新疆境内,重整力量进军到中亚,在击败东西喀喇汗国和高昌以及花剌子模后重新建立了辽国史称西辽,之后在卡特万之战中击败了十字军的劲敌塞尔柱帝国,从此称霸中亚,威名远播至欧洲,成为一代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