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简书电影院电影漫谈

90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片里最有竞争力的电影—瑞典电影《方形》

2018-11-18  本文已影响5人  885695e17357

因为家庭原因,最近花在电影上的时间突然变少了。然而,仍是要挤时间看电影的,这是我生活的重要部分,所以选择电影变得非常谨慎,因为我浪费不起时间,不能花在差强人意的电影上。于是近段时间看的电影大都不错,按理,它们都值得写文纪念一下,但是时间与精力的问题未能办得到。

不爱找电影资源的我给大家推荐一个微信公众号:不流泪情书(vip电影免费高清)

大学一直在用的公众号,安利安利

我对电影的接受度是比较广泛的,各种类型的电影都可以观看,甚至完全相反类型的电影我都可能很喜欢,所以在电影的选择上就少了很多困难,就是说只要是好的电影,无论什么类型我都爱看。

最近的观影中,让我萌生过想写文纪念的电影一共有三部:瑞典电影《方形》、美国电影《华盛顿邮报》跟《罗曼先生,你好》,最后我决定选择《方形》。

要从现实性来讲,《华盛顿邮报》及《罗曼先生,你好》更好,前者甚至直面揭露历史,不惜将四位总统拿来抹上一笔黑,看似在突显媒体人的勇敢与无畏,在我的眼里就是一部政治揭黑片,顺便给我普及了一下美国那段历史丑闻。而《罗曼》它所揭示的是美国司法的另一面,是一个维权律师的艰难与困苦,是人性在反抗时的善恶之变。看这样的电影所获得的是对世界、对美国社会的直观认识,是历史及社会知识的获取,会让观众有收获感,然而就是因为太直观,所以放弃写文,转而选择了《方形》

《方形》获得2017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方形》无论从剧情、人物及表现形式上都更有提炼感,它是荒诞的,是喜感的,是讽刺的,甚至是抽象的。它的剧情发展很连贯,有其人物处境及思维的逻辑性,就是说,看似发生的这些事很荒诞,但它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物的出发点及行为模式是相符合的。而电影里那些有趣的同时也遭人诟病的情节,如此令人沮丧与无解,时而令人捧腹大笑,时而令人惊讶无比,但恰恰是这些莫名其妙的片段使得这部电影非常特别,因为它引发我对其暗含的深意的摸索。

瑞典的某些电影给我一种十分冷峻,讽刺性强,喜感逼人的印象,还有就是画风灰淡,简洁,单调,剧情荒诞无比,电影有种抽象之感。罗伊安德森的“生存三部曲”是将这样的风格推向了极致,观看他的《寒枝静雀》时,我将其惊为天人,认其为彻底的人类反思片,印象之深超越我所看过的任何一部电影。

而这部《方形》虽说画风与荒诞性与安德森的电影有所不同,它增强了现实感,抽象感相对弱化了,但却用另一种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精彩。

它之所以能呈现出不同的荒诞性及精彩,那是因为它以现代艺术为基石,设立一位展览馆馆长这样一个人物,以他的经历与行为为剧情发展线索,来讽刺当今人类社会的信任沦丧以及冷漠世态。

这位馆长的形象全然符合当今的精英标准。身为艺术界名流,甚至算得上身居高位,身材与相貌也堪一流,住华宅开名车,无论是身份还是其文化艺术修养都令人刮目相看,这样的外在条件,算得上精英了。而他个人的真实一面呢?在这样境遇下的男人,他的外形条件与他的内在性是否是相匹配的呢?或者说相符合的呢?

既然有高端的职业与高水准的文化艺术修养,其情操是否也是高尚的呢?未必。而其应对生活中的危机是否会表现得聪慧呢?也未必。

他恰恰在处理自己遭遇了骗局而被偷去钱包与手机这样的突发事件时,显得过于自大而将自己陷入一场道德危机之中,向他挑战的,竟然还是一位小男孩。

有趣的是,同时期,他正在策划的一个名为“方形”的艺术展览,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就是:方块是信任与关心的圣所,在它之内我们共享权利,共担义务”。这位馆长的解读就是当人们身处于这个方块中时,就应该互相帮助,做利他之事。看似极好的价值观,一种高尚情操的传播。艺术嘛,除了审美之外,还应有其思想价值的体现。

只是,电影里所呈现的那些艺术展览是如此简洁、深奥,要么是一些石子积成的小堆,要么只在地上挖去地砖铺上灯线围合成方形,或只是一张巨大发出嗯哼声的人脸,即无美感,也难以推测它的表现意义,旁边的简义也无法令人真正明白。这就是现代艺术的高冷范儿么。说得好听是教人如何脑洞大开,难听点儿就是忽悠大众的垃圾。如电影一开场,那位采访人问馆长的那个高深问题,经馆长解释是:展览之地是否就能决定物体的艺术性,如果把你的包放在我们展览馆展出,它是否就成为了一件艺术品呢。

这不就很可笑吗?就是说无论什么物件,只要是放在高端的展览馆里它就成为了艺术品,哪怕是垃圾。比如,如果放一坨屎在展览馆的玻璃柜里,旁边简义表明出自某位艺术家之手,表达一种排泄之快感,它就成为了一种艺术品,因为它的出身以及表现了人类本能这一主题。

电影挑战的是,别以为艺术可以随心操纵大众的价值观与思想性,而所谓这些搞艺术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活得并不那么艺术,比如这位馆长所表现出的自大与偏见,懦弱与虚伪。

另一方面,电影对大众群体也有批判性的描述,在各种公共区域中人流的匆忙与冷漠,弱势群体自身的轻浮与恶劣,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与互助精神,社会在自私与自保中发酵着一场场危机。

电影最精彩的部分当属那段宴会上的模仿人猿的行为艺术的表演,它将现场这些中产阶级的伪装彻底撕毁,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胆小、自私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得人目瞪口呆,都分不清这到底是电影里的真实还是故意在表演,直到在场众人最终愤而起身,奔向模仿人猿的那位艺术家,纷纷挥拳向他,才吐了一口气,终于看到了真实的人类。

馆长因为一段不恰当的推广视频而引发出一场职业危机,最终被迫辞职,似乎落地之后,他才有所醒悟,突然对那个挑战他的小男孩心怀内疚,要去道歉以弥补自己的过失,然而,电影好就好在,他再也找不到那个小男孩了,留给他的只有遗憾与永久的内疚。我喜欢这样的道德救赎以缺憾收场。

这部电影的深刻性就在于它的无情立场,确切的说就是它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一方或阶级的同情或是偏向,电影里出现的人物都有其人格缺陷,不管TA代表了哪个阶层,这就是人类的现实,如基督教所认为的,人生而有罪。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