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宅家3个月,我认清了自由的本质:自由过头,你就废了
1
自从我放假在家之后就开启了每天追剧到深夜,11点起床,一天两顿饭的日子。
实际上这两个月我都是这样度过的:
新买的《思考快与慢》准备一个周看完,从第一天看书,拍了个封面,发朋友圈之后再也没有翻开一个人过去了,只看了前面两三页。
下定决心要每天练字,兴致勃勃的买了一个写字的课程,前三天每天认真写一页,到第四天唉,算了,不写了,反正练也了这么久都没有效果。
晚上11点了,放下手机。在床上翻滚十几分钟,决定最后再玩半个小时,结果一玩就到凌晨两三点。
这让我想起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问题:“毁掉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其中一个高赞的回答:“就是让他闲着。”
人天生就有一种惰性,在舒适区呆久了,就会努力的维持这种安逸。想要挣脱,就变得十分不容易。
2
我想起疫情发生前,我妈给我说,一个表哥的故事。
表哥是做室内设计的,在上家公司做得还不错,后面手上有了点资源,然后又觉得赚得少,加上老板老是说话不好听,所以痛快的辞职,做起了自由职业,开始创业了。
表哥说起来,满脸的自豪,自由职业时间自由,做自己喜欢还擅长的事情,有时间还有钱赚,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以前上班的时候还能准点起床去送孩子,人精神满满,现在自由职业,人完全松下来了。
送孩子,不存在的,让老婆去送,反正也自己也不着急去上班,再睡一会,养养精神好创业。
然后眼睛一睁上午快过去了,刷会朋友圈,看看新闻,然后看几个视频,乐呵呵的,中午过去了。
该吃饭了,吃完饭,坐下来泡个茶,然后聊聊微信,说整理下资源和人脉,结果翻手机,看到别人发的视频,又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再和几个人多聊会天,一下午过去了。
小孩子放学了,作业也不能辅导了,因为表哥自己的人脉还没梳理好呢,然后又要吃晚饭了。吃完晚饭,聊聊微信,刷刷新闻,怪累的,躺床上刷吧,刷到后半夜,终于累了,先睡觉吧。
不上班的一天,结果什么都没干,至于人脉和资源改天再梳理把。
一天一天重复下来,表哥悲催的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干。
终于有一天咬咬牙送完孩子上学,找个商场坐了一上午,结果也啥都没干成,因为没压力,没有同事催,没有老板骂,这效率就更不要说了。
自由职业每天看上去时间满满,却没有时间真正去做自己的事业,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更不要说成为一个大老板了。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只有自由没有自律,结果就是活生生把自己整成了一个废柴,最后啥也做不成。
自由职业听起来好,但却不是那么好做的,好的习惯和自律才是你配不配为自己工作的砝码。
如果没有自律和自由,那还不如好好去工作,让别人用鞭子抽着你往前走,比自我放纵要好很多。
3
84岁钟南山院士一直坚守在抗击新型肺炎疫情的最前线,在疫情发生的这段时间中,他几乎都是星夜兼程的与病毒赛跑。
在疫情没有发生之前钟南山院士的工作也处于忙碌而充实的状态,不夸张地说,他一年有360天都在工作,每周还要上一次门诊。
在一次成都商报记者专访中,当记者谈及退休的问题,钟南山笑道:“我从来没考虑退休,当医生已经成为我人生的习惯,现在我能跑能走,你让我退休,我可能死得更快。”
如果整天做着有意义的事情,就会感觉很充实,自然身心健康。
4
之前在网上有一个很火的段子,有个创业公司资金链断了,公司的一个清洁工阿姨因为舍不得公司的氛围,直接拿出600万,让公司完成了融资。
要知道600万是很多家庭一生都挣不到的,拥有600万,为什么还要出来工作呢?阿姨是50多岁了,还要出来上班可不容易
在很多人看来上班就是为了挣钱,可是上班的意义并不止如此。稻盛和夫在《干法》一书中指出工作的意义不只是为了挣钱生活,还为了提升自我,完善自己的内心。
大多数间歇努力者都不明白,鸡汤和榜样不是你的毒药,习惯了自生自灭才是对自己最大的惩罚。
如果你自己不努力,又没有自律,只想着舒适,那你不可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资源,也不能把自己经营的很好。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比起舒适和闲着,你更应该认识自己有没有自律和努力精神,如果这些都没有,请不要放弃上班,你需要一个同事和老板来鞭策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