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代码忘忧社读书

浮沉——读余华《兄弟》有感

2017-12-18  本文已影响161人  如果是什么果

聊一聊余华2006年推出的长篇小说《兄弟》。

曾有网友评论这部小说写得很差,粗制滥造如同垃圾,说余华已经文思枯竭江郎才尽。因为这些评论,我看这部小说之初还颇带着些质疑。

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渐渐走进了以李光头和宋钢为主线的刘镇百姓的生活,一张张鲜活生动的面孔在我眼前呈现,我目睹了一个家庭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悲欢浮沉并且深深地感动其中。

我目送着曾经相依为命患难与共的李光头和宋钢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划出不同的人生轨迹,我见证了刘镇四十年的风雨变迁和人们内心的沧海桑田。不得不说,我喜欢这部小说。

小说分上、下两部,风格迥异,恰如故事里人们在四十年间所经历的两个不同的年代(用余华的话说,叫“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可以独立成篇,也可以当作一个完整的故事来看。

上部的故事背景是文革,主要讲述宋凡平与李兰再婚组成的家庭经过短暂的幸福甜蜜后,被无情地抛入狂热昏乱的时代洪流中所遭受的悲惨命运,以及在那个困厄多舛的年代里李光头和宋钢结下的的深厚情谊。

很多人认为上部写得比下部好,大概原因就在于上部人物命运之惨烈太过震撼。卑微如蝼蚁,相互践踏,求的也不过是片安身的叶子,然而无论施恶者还是受害者,最终谁也无法逃脱大运动这个巨轮的无情辗压。

而在那样一个残酷悲壮的时代背景下,人性的美好善良如幽微星火却最能打动人心。比如宋凡平与李兰的夫妻情,小李光头与小宋钢的兄弟情,宋凡平夫妇与兄弟俩的亲情,以及在人人自危惟求自保的环境下,良知未泯的苏妈与陶青的援手相助。

余华沿续了以往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一贯的黑色幽默,苦中作乐,笑中带泪,悲喜交织,五味杂陈,令人百感交集感慨万千。小说对刘镇的人们如余拔牙、王冰棍、童铁匠等小人物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活灵活现。

令人大感意外的是,到了小说下部,余华一改既定的厚重基调,来了个360度大转弯,故事变得轻松而玩世不恭,这在余华以往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有网友认为下部和上部衔接不上完全脱节,无论是从阅读习惯还是对书中人物的感情来讲都无法接受。而在我看来,这或许正是余华的创作意图,他所要反映的正是本质不同的两个时代,前者“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命运惨烈”,后者“伦理颠覆、浮躁纵欲、众生万象”。

下部讲述了改革开放二十几年间,李光头和宋钢兄弟俩大相径庭的境遇和命运、刘镇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及人们荒诞空虚的精神面貌,通篇浮现的都是“欲望”、“浮躁”四个字。

图片源自网络

从李光头捡破烂发家生财有道成为刘镇首富,到他纵情声色为了实现“睡个处女”的愿望而举办“处美人”大赛,再到和宋钢的妻子林红偷情;

从宋钢为生活所迫上街卖白玉兰花,到跟着骗子周游贩卖处女膜、壮阳药,再到做乳房填充术现身说法到处兜售丰乳霜;

从林红的安贫乐道到对生活的不满、压抑,再到她和李光头的纵欲偷情;

从刘镇的人们万人空巷尘土飞扬争先恐后地参加“处美人”大赛,到假“处美人”们纷纷购买处女膜性贿赂大赛评委博取大奖以求一夜成名......

图片源自网络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疯狂世界,人们在洪水猛兽一般汹涌奔腾的欲望中沉沦,道德体系分崩离析。尽管一些情节看似夸张离奇,但终究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和出处,我想这正是小说的现实意义所在。

当看到小说结尾处宋钢卧轨自杀后,林红拿着宋钢给她留下的忍辱负重换来的三万块钱痛悔哭泣,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而当看到李光头说要把宋钢的骨灰盒放在每天可以看见十六次日出十六次日落的太空轨道上,并用俄语说:“从此以后,我的兄弟宋钢就是外星人啦!”我又笑了。

能够让人感动微笑,应该就是好作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