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正阳之战
显德二年(955年)冬,凛冽的寒风吹过江淮大地,后周敏锐地察觉到淮水浅涸,而南唐防务懈怠的有利时机。在统一天下的宏大战略蓝图下,后周决定对南唐发动进攻,命宰臣李谷为帅,统领韩令坤等十二将踏上征途。他们的目标是寿州(治寿春,今安徽寿县),这座位于南唐淮西地区的重要城池。为了顺利渡过淮水,李谷的军队在正阳架起浮桥,这一军事行动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正式拉开了进攻南唐的序幕。
南唐主李璟得知后周来犯后,深知寿州的重要性。一旦寿州失守,南唐的淮西防线将被撕开一个大口子,整个江淮地区都将面临严重威胁。于是,他迅速做出应对措施,任命神武统军刘彦贞为北面行营都部署,令其率兵2万火速救援寿州。同时,为了加强策应力量,又以皇甫晖为应援使、姚凤为应援都监,率兵3万进屯定远(治今安徽定远东南)。这两支军队就像两把利刃,分别从不同方向指向寿州战场,旨在阻止后周军队的进攻,保卫南唐的领土。
十二月,李谷率领后周大军顺利抵达寿州城下。望着眼前高大的寿州城墙,李谷深知这是一场艰巨的战斗。他指挥军队开始攻城,士兵们呐喊着冲向城墙,云梯架起,投石机抛出巨大的石块,战斗的喧嚣声响彻寿州城的上空。然而,寿州城的防御十分坚固,城内的南唐守军在将领的指挥下顽强抵抗。一个月过去了,后周军尽管日夜不停地攻城,但寿州城依旧傲然挺立,像一座不可逾越的堡垒。
显德三年正月,李谷的军队在寿州城下陷入僵局之时,侦察兵传来消息:刘彦贞率领的救援大军已经到达来远镇(今安徽寿州西南),并且出动了数百艘战舰沿着淮水而上,摆出一副要截断正阳浮桥的架势。这一消息让李谷大惊失色,他意识到如果正阳浮桥被切断,自己的军队就会归路被断,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在权衡利弊之后,他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焚刍粮退保正阳。
此时,周世宗柴荣已经率领大军离开东京(今河南开封),踏上了亲征的道路。十六日,当他到达陈州(治宛丘,今河南淮阳)时,听闻李谷的军队正在后退,他那敏锐的军事洞察力让他立刻料想到必然有南唐追兵紧随其后。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急命侍卫都指挥使李重进率领军队迅速赶赴正阳接应,目的是让两军会合,形成强大的阻击力量,抵御南唐军的追击。
而南唐援军主将刘彦贞与副将咸师郎看到李谷退兵,心中大喜。他们自信满满,认为这是一个天赐良机,只要追击,必定能够大获全胜。当清淮军节度使刘仁赡察觉到其中可能有诈,劝阻他们未战而退必有伏兵,不可追击时,刘彦贞和咸师郎却被即将到手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根本听不进刘仁赡的劝告。急于求成的刘彦贞甚至都没来得及吃早饭,就迫不及待地督师尾追。
当刘彦贞的军队追到正阳东时,却发现李重进已经先他们一步渡过淮水,严阵以待。刘彦贞顿时傻了眼,他没有想到后周军的接应如此迅速。仓促之间,他不得不布置战阵来应对眼前的危机。他命令士兵用皮囊装铁蒺藜布设阵地,这些铁蒺藜如同隐藏在草丛中的尖刺,一旦敌人踏入,就会受伤。并且在阵前横设数道拒马,这些拒马上面联贯着利刃,还用铁丝系着,号称揵马牌,形成了一道看似坚固的防线。
李重进站在阵前,远远望去,一眼就看穿了刘彦贞布置这个战阵背后的胆怯心理。他心中顿时锐气倍增,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于是,他果断地击鼓出战,后周的诸将听到战鼓响起,纷纷率领各自的士兵合力奋击。一时间,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动地,双方的士兵如同汹涌的潮水般相互冲击。后周军士气高昂,他们在李重进的指挥下,勇往直前,毫不畏惧。
南唐军虽然在人数上也不少,但他们在心理上已经处于劣势,而且仓促应战,阵脚不稳。在激烈的战斗中,后周军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他们如猛虎下山一般,迅速冲破了南唐军的防线。南唐军开始节节败退,士兵们在混乱中四处逃窜。这场战斗异常惨烈,最终后周军斩首万余级,刘彦贞也在阵中被斩杀。他的副将咸师朗以下数千人被生擒,后周军缴获了军资器械多达30余万件。
南唐军余众在惨败之后,像一群无头苍蝇般溃奔寿州。而在定远的皇甫晖听到刘彦贞兵败的消息后,大惊失色。他意识到形势对南唐极为不利,于是与姚凤果断放弃定远,退保清流关(今安徽滁州西北)。后周大军在取得这场关键胜利后,士气大振,他们重新调整部署,再次将寿州城重重围困起来。寿州城再次陷入了危机之中,城内的守军和百姓们望着城外后周军的营帐,心中充满了忧虑,而城外的后周军则虎视眈眈,一场新的较量即将在寿州城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