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or富?
任何人都能成功--只要他们选择这么做。今天即使你是一名画匠或者看门人甚至失业者,你仍然有能力自我教育和教你所爱的人关心他们自身的财务状况。要记住,财商是在解决财务过程中锻炼出来的。-------节选自《穷爸爸富爸爸》第一章
如果你刚接触理财,《穷爸爸富爸爸》一定是书单上的第一本书。本书讲了两个爸爸的故事,两种不同的思维习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两种大相庭径的人生轨迹。
一位爸爸从小热爱读书,考上大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最终取得博士学位。他是夏威夷州教育厅的厅长,然而他的一生都挣扎在无数的账单中。
一位爸爸不爱读书,中途肄业,从未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他从生活中不断吸取经验学习财务知识,敢闯敢作,通过投资理财经营企业等方式实现财务自由,最终成为夏威夷最富有的人之一。
谁是穷爸爸谁是富爸爸一目了然。
穷爸爸认为我们应该接受学校教育,考上大学,找一份稳定工作,安稳地度过一生。而富爸爸则认为人生应该充满激情和风险,努力抓住生活赐予的每个机会,最终以灵活变通的方式实现财务自由乃至人生自由。
我们向往富爸爸的人生,却不得不过着穷爸爸的日子。
为什么?
因为我们不愿意冒险。每一次生活出现变动时(富爸爸将之称为生活赐予的机遇)大部分人都选择了一条目下看起来似乎更稳定更安逸的一条道路,而忘了人生之路还有很长。我们总是抗拒生活的推动,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要放弃眼下的安逸和稳定,辛苦学习新的技能。我们与生活抗争,与工作抗争,与自己抗争,却不愿意也没有勇气学习知识。我们放弃生活给予的每次机会,诚然,这样的一生会稳稳当当。也许在内心深处偶尔会意淫一下富爸爸的生活,偶尔不甘心一下,然而也仅仅如此。大部分人并不是故意选择稳定,他们只是更害怕失败而已。当对失败的恐惧超过了成功的兴奋,唯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这样至少可以处事无误。
如何养成富爸爸的思维习惯?
一、学习。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学习的尽头,而“钱”恰恰相反。
将近20年的学校教育从未教过我们关于钱的任何知识,我们只能从父母那里偷偷地学到些微对钱的认知,然后我们自以为清高的认为钱是肮脏的万恶之源。
几乎没有人敢在公开场合谈论对钱的渴望,也几乎没有人能在内心深处否认对钱的渴望。
我们陷入了一种矛盾,究其原因在于我们不了解钱,对钱的认知扭曲。
据我观察,我身边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对与自己切身相关的财务知识茫然无知。我们只知道按时还款,不要拖欠银行。但是银行绝不是慈善家,我们有没有可能少给银行缴纳利息,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诚然,我只要每月按时还款就行,管那么多干什么?然而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动的时代,会消费远远比会储蓄重要,开源远远比节流重要,了解一些与我们切身利益相关的财务知识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二、理性消费。
刚毕业的年轻人,假设每月挣5000,除去一切开支,结余1000,周末出去逛街可以喝杯15块的奶茶犒劳自己。工作5年,工资翻了一倍,这个时候再去逛街就要星巴克的咖啡了,然后一个月还是结余1000。
工资翻了一倍结余一样这就有问题了。
大部分人的观念中,生活的档次是由收入决定的,1000块有1000块的活法,10000有10000块的活法,其实这是由情感决定消费是不理智的。1000有1000块的活法可以说是迫不得已,但是当收入上来了消费也必须跟上吗?那么10000块月收入的消费标准和20000的消费标准又是如何量化呢?
理性消费并不是让大家虐待自己,而是把每一块钱当做自己的员工,一杯咖啡40块,值不值得牺牲40个员工以及这些员工背后可能带来的利益,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行动力。
以下是穷爸爸和富爸爸经常说的话。
当孩子要一个玩具时,穷爸爸说“我可付不起。”富爸爸说“我怎样才能付得起。”
“我不富有,因为我有孩子。”“我必须富有,因为我有孩子。
“职业保障和职位补贴甚至比职位本身重要”“信奉经济自立。”
看出区别了吗?穷爸爸的回答永远在回避,而富爸爸的回答则永远充满激情和干劲,让人忍不住想继续下去,下一步怎么办,这就是行动力。
有多少学习是半途而废的?有多少新颖的想法夭折在思想中?对失败的恐惧以及人类与生俱来的惰性使我们缺乏行动力,仿佛永远都差了最后一步,而往往就是这最后一步决定了你是否成功。
四、投资。
坦白说穷爸爸富爸爸是我看的第一本关于理财的书,并且只看了前两章,我没有任何投资的经验可谈。我建议大家投资理财似乎很可笑,然而我30年来的思维习惯就是这么被刷新的。投资并不是富人专属的游戏,哪怕我只有1000块我依然可以用来投资,把它作为资产项,带来复利,从而带来现金流。首先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思维习惯。我不可能永远都只有1000块,随着原始资本的累积(当然这肯定是个漫长无比的艰辛过程),最终实现钱生钱。
最近出于某种莫名的情愫读了《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简直可以说是刷新了我30年的人生观,原来财富自由真的不是梦,万一哪天就实现了呢。以上只是读完这本书前两章的想法,相信还会有更多的想法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