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速成方法都是套路
如何用1年时间从一个月薪5000的小编
做到年薪50万的总编?
写文案的一百种套路
一个毫无背景的普通人如何快速成功?
时薪从30元到3万元,他是如何成功的?
……
网络上到处充斥着这类速成言论,让很多人都焦虑不已,甚至严重到怀疑人生。为什么人家刚毕业就是年薪50万,自己工作了5年还只有年薪10万;为什么一个普通人能在一年内速成变成人生赢家,自己还在苦苦现在加班中。真的是别人天生聪颖,自己天生愚钝吗?
在这种速成文化下,我就是其中一个对自己产生很大怀疑的人。我在自我肯定和自我怀疑中不断反复。
直到我再也受不了这种焦虑,就开始研究起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的经历,我才发现媒体所谓的速成,大多有断章取义的嫌疑。
断章取义方法一 只取极端最值
比如说一个人的月薪可能是5000,但是这很有可能取的是最低值。也许是这个人的底薪,而这个人的工作性质却是靠绩效和奖金为主要收入,所以这个人最终拿到手的年薪可能已经达到了30万左右。
50万则有可能取的是最大值,比如公司想要挖一个年薪30万的人,可能薪资提高到40万,再额外配备10万的期权。年薪从30万到-50万,本来就不是一个很大的跳跃平台,遵循的是正常的职场薪资的上升通道。
媒体可能为了某种目的(比如阅读量、比如销售这个人的课程),你就看到了这个月薪5千的逆袭成年薪50万的故事,而你被这个故事激励以后,内心滂湃,发誓要成为第二个这样逆袭的人,所以毫不犹豫地买了这个课程。
断章取义方法二 职位名称上的忽悠
这个最典型的就是咪蒙助理月薪5万的事件,咪蒙给助理月薪5万,一下子就在新媒体圈引爆了。可能很多做到总编职位的薪水都没有咪蒙这个助理高。不过,最后事实证明,虽然咪蒙说的这个人的职位是助理,但是此助理非彼助理。大家想象中的助理,可能就是帮咪蒙买外卖的实习生,但是其实这个助理干的则是总监的活,或者说是仅次于咪蒙具有决策权的助理,一个公司高层月薪拿5万也算很合理的。
这是职位看似低,实则薪水高的案例,当然还有职位看似高,薪水实则低的案例。
比如咪蒙的总监,可能薪水可以拿到月薪5万。但是同样一个微信号,体量非常小,但是也设置内容总监这样的职位。所以一个人原来从咪蒙的团队做小编,突然跳到一个更小的公司,做一个内容总监(也许总监、小编、助理全部一个人干)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么在媒体炒作的时候,完全可以说成,如何成一个拿外卖的小编逆袭成总监。
断章取义方法三 忽略时间的复利
时间的复利是投资的秘诀,同时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利器。媒体在宣传一个人故事的时候,选择的策略往往是放大差距,忽略时间复利。
比如说,一个人经过15年的奋斗,从一个月薪只有几百元的文字工作者,逆袭成现如今年流水过千万的自媒体大号。可以想象一下,15年的时间,首先钱变得更加不值钱了;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经过15年的成长,足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
这个典型的案例就是黎贝卡和石榴婆这类现如今的自媒体大号,甚至是逻辑思维、咪蒙这样的超级大号,也离不开他们之前将近15年左右的积累。以黎贝卡为例,早年是南都的记者,跑时政和娱乐线加起来将近有15年的时间。
再说说才女蒋方舟,媒体炒作的点是她清华一毕业,就成为了新周刊的副主编,但是她自己则说,在大一开始她就给新周刊写稿,毕业的时候,她已经有将近4年的积累了,她已经非常熟悉新周刊需要什么样的稿件了,所以她才能胜任这个工作岗位。
不可否认特别天才的存在,也不否认一小部分人的积累时间完全少于常人,但是这是非常非常少的一部分,可能不到总人群的千分之一。
这样的人,大部分是聪明、勤奋和机遇兼具的人。
媒体一方面大力放大这一群体人,另一方面通过断章取义的方式大量创造这一部分人。
你看,这就是营销的套路,媒体的套路。对于媒体来说,这样的断章取义无可厚非,甚至这会被当成值得学习的工作技巧,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则是徒增焦虑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