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随笔精选录散文心情随笔

清明记忆流变

2019-04-05  本文已影响59人  味精_保质期一百年

清明最初的记忆,它只是一场祭奠仪式。对于墓中沉睡之人,因素未蒙面,不曾有太多情感联系。但这无疑是年年必须的传统,不可轻慢。

随着年龄增长,记忆于混沌中渐渐清晰。同时,也从亲戚口中,逐渐拼凑出一个未曾谋面长辈的大致形象,严厉亦或宽厚,大方亦或抠门,生前职业、亲子关系、故去病因……等等。

岁月流转,终有至亲逝去。于是,生离死别一词,读来第一次有了刺痛的感觉。至此,扫墓不复只是形式,而成为了一年中与故人进行灵魂交流的一次机会。或许至此,扫墓于自己而言才真正有了意义。而你又开始担心,过哀则伤,避之则忘,究竟如何,才是最好的纪念?此外,你还关心起墓的形制,抱怨起政府为建风景区迁旧墓,却对新墓粗制滥造,年久失修,以致围栏断裂、树歪地裂、杂草丛生……

而这,只是开始……

从前扫墓,只需在清明提前几周前去,错开高峰,而亲人逝去的前三年,必须是正清明。于是清明扫墓变得赶时间,抢票成为必须,阴晴风雨皆无阻。进墓区的短驳车堵成长龙,久久不动,那就下车步行一小时;下雨,那就撑着薄膜摆祭品,撑着雨伞化锡箔;回程雨势转大,鞋袜衣衫尽湿,心中却庆幸祭扫时雨势尚小;墓区厕所满是陈年屎尿,别无选择,亦只能使用;出墓区,寻饭馆时间不及,便在车站边一切从简。

三年刚满,又有人离去,无喘息之机……于是一年一次的清明,扫墓却不止一次,悲伤马不停蹄,渐渐习惯别离。祭扫之余,同亲戚一起研究隔壁“邻居”:这对“竹林”与“雪梅”好生相配;这位夫妻,生了四朵金花,绝了“后”;这位男士生于上个世纪,西装革履,恐是上流人士,边上女士身穿旗袍,容貌清丽,小了夫二十几岁,也许是妾;这位壮年英年早逝,与父母葬在一起;那位婆婆年余九十,长寿是福……这位逝者,人丁兴旺,年年祭扫,热闹非凡;那位逝者,子女凉薄,祭拜者少,冷冷清清……

年年清明正,年年人挤人,惹得一位亲戚感叹,为何死人这么多?是啊,由来只见生人死,何曾见过死人生?死人又怎会不多?

今年清明,又是一路拥挤熙攘,一年的烟尘皆于今日吸尽。踏出墓区,母亲指着蚕豆花,说出一句俗语:“蚕豆开花黑心肠”,而不远处,油菜花开成片,一片生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