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闻速评①
此栏目聚焦时下教育界新闻热点以及时评,发表纯粹个人见解,且当抛砖引玉,希望大家交流指正。
近期,看到一篇报道:说是国内某些一线城市的中小学,在招聘新任教师名单中,不乏北大清华的博士生赫然在列,而且这似乎已经蔚然成风,一方面是国内顶级高校的博士毕业生采取了群集效应涌入一线城市的中小学当老师;另一方面是各个学校似乎也把这类新鲜输入的血液作为招生卖点甚至办学热点,一时间坊间评论不断。而该报导的作者持明显的反对意见,并给出了诸多理由,当然,底下的评论褒贬不一,我当然不能缺席啦。
反过来看,这可以直接作为一个辩题来展开唇枪舌剑,开篇立题选择立场,我针对这个现象是批判的。部分理由会和原文作者相一致,但是我更多会从本专业角度来分析一二。
首先,这个事件的本质可以还原为教师职业的自我认同以及社会认同的相趋相离的取向。
这个怎么理解呢?一方面,我们说伴随我国整体经济实力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的科教事业可谓随之一路向上发展,各级各类学校不断建立起来,国家中长期规划制度不断完善,4%的GDP总值投入似乎也成为了国家业已拿到台面上来认真考虑的课题,均衡城乡发展打破代际贫困强调公平的时代强音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的主旋律激荡已久;而面对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以及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与科技竞争,我们对于新时代教育的关注与用心从来没有如此投入过,从公平走向质量的教育转型之路,是任何从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进程中都必须直面的一张考卷。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家长的诉求直接导致了教育部门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的努力:这其中在硬件层面的学校环境创设以及建设,以及在师资力量上的不断提升与更迭,是最为主要的亮点。而后者显然是更符合教育规律也更为家长们所价值认同的,老师好,学校才会好,学校好,学生才会好,这一良性循环可以得到社会层面的各界支持。所以师资力量成为了各类学校的办学核心竞争力,这是社会认同的力量:只有用优秀的人,才能培养未来更优秀的人。新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显然没有伴随人工智能的兴起而受到威胁,至少目前来看是如此。物以稀为贵,优秀的师资在某一段时间内还是相对比较少的。这里我们还要弄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怎么样的老师才是优秀的老师?好老师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这一点其实是我们来审视这个教育热点的关键,似乎大众的评判很简单:基于两个基本的逻辑------第一,既然这个老师年轻时可以考入北大清华,至少表明他足够努力或者足够聪明或者足够了解应试技巧,这其中任何一点能够成为自己孩子的求学榜样都不为过,这个逻辑我相信是大多数父母的想法,而父母的这个想法终究还是受到当今教育根本制度的影响,考上好大学还是大多数父母的共识,核心素养啥的有了最好,但是和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相比就微不足道了,或者说目前大家的共识还是停留在有了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基本等于有了核心素养,上了名牌大学才有资格谈论核心素养。第二,这个老师经历了在国内顶尖高校的学术浸润,其学识,见识,专业性,视角等都已经达到了顶尖的水平,能从教于他们,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机会。这就为这个教育热点提供了天然的逻辑舞台以及固然需求。按照道理,学校应该是站在一个更为专业的视角来面对这个市场供需矛盾,或者说学校要起到一个价值引领的作用:好的师资,显然需要有专业的评价基准:良好的师德,定量的知识储备,过关的教学能力,合格的专业素养等等。而应对时代呼召和国家期望,显然把择师标准窄化到单向满足家长诉求的局限性,显然是失职的。我们当然不能给出北大清华的博士毕业生不适合从事基础教育的结论,但是部分学校在日益刻意提高招收门槛,片面增加学历界限,这就难免跟风盲目之嫌了,当然,越来越多的名校毕业生涌入求职,也客观增加了末位淘汰的几率,这是挤出效应的体现,却也无可奈何。一个学校如此,两个学校模仿,三个学校就此形成风气,整个教育生态开始变化时,提高教育质量与优秀师资的定义在应然层面和实然层面的差距就越加明显了。在此大环境下,起先看似掌控自由选择的教师群体,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名校毕业生群聚效应的涌入,另一方面是原本立志于投身教育事业的师范毕业生被迫挤出,大家似乎也在潮流中慢慢地不能自控了。
另一方面,教师的自我认同似乎也从教书育人的本职演化为学历资本的竞争优势了,在与名校毕业生竞争失败之余,不乏优秀的师范毕业生会产生自我怀疑:学校对我的不认同是否说明了过去几年的学习是无效的?当我希冀投身的教育领域被当年在学业上就超越于我的同龄人再次挤压,自信心再次崩塌,是不是自己应该知趣退出,为更加优秀的人才让路?而进入体制的名校毕业生们或许在面试前一天晚上才知道什么叫做行动研究怎么理解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等等,仅仅因为职业的稳定性以及社会给予的赞许评价,怎么不让人怀疑其在职业认同上的成熟度以及稳定度?再者,对于教师职责与专业度的认知,教师群体自身是否在随着时代观念而更新呢?如果大家还是都认为教师只要教书即可,把核心素养丢到早已陈词滥调的学科教学中,旧瓶装新酒,自己还是谨守知识搬运,应试指导的角色,那实际上名校毕业和普通师范毕业的老师就没有显著差异了。可是,不得不看到的事实,在批判原文的众多观点中大家也可以看到了,在理想的坚守追求以及现实的窘迫屈服之间,教师群体这一职业定位以及社会地位等赋予的外在价值属性,已然超越了其内在价值属性,这必然会成为众多毕业生择业的充足理由,比起怀疑他们将来的职业忠守度,或许我们更有理由相信:越来越多的名校毕业生会进入体制内,而且这一体制本身的环境会促成他们的长期滞留而不愿离去。等到教师群体内部对于生态环境不再有变革与转型之心,那这是最为可悲的。
在我正式对这一现象做出批判之前,我们先来理清楚如下几个核心问题,应该会给大家一个相对更加宽广的视角:①我们学校现在到底是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②如果要培养这些人才,我们又需要哪些资源去培养他们?③我们所说的有质量的教育是否就是培养出有质量的人才?④在这一使命中,所谓优秀的师资又是怎么定位的?
无疑,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规格会有各家版本,但是符合时代与国家发展要求,以及追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个体差异,这两个基本的诉求,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基准。创新,公德,科学,自主,这几个素养应该是我国儿童最为迫切发展的目标,反过来说,名校毕业生是否在这个几个方面可以带来优秀教学效果的可能性?按照人才培养规格来说,高等教育尤其是顶尖学术层的毕业生,往一线科研发展的归宿是其本体属性之一,当年洪堡在设立大学时就强调:大学的教学功能和科研功能应该分开来讨论,而后者其实更应该是大学设立的本体属性,要知道在中古世纪,大学的形成的雏形是城市手工业行会性质的组织,当然,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大学在服务职业教育方面的色彩越来越淡化,反之在高精尖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角色定位越加加强。二八定律在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国家教育部每年给顶尖高校拨款的专项经费其初衷也是为了让这个20%的生产力得以迸发出强劲的发展动力。对于高校教师角色的定位我一直主张的是科研为主,一方面考入顶尖高校的学子们若是还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在科研道路上的基本素养就缺失了,这种人任其在大学自生自灭即可;另一方面,人的精力着实有限,要兼顾日常教学以及实验室钻研,孰轻孰重如何掂量?当然,如今惠众良多的MOOC开放大学等,优秀的课程资源的确在推广终身教育与全民教育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但是主要矛盾我们要把握住,换句话说,回到我们的主题,基础教育阶段的授众任务放心地交给中小学的老师们吧,大学的精英们集中精力在科研前线即可。毕业生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固然职业的选择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作为顶尖名校的毕业生们在权衡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时候,责任心与担当意识的缺失,不得不让人怀疑中国高等教育的失败了,当然在这之前,基础教育也难逃其咎。按着这个恶性循环来看,打着“用优秀的人才去培养更优秀的人”这一口号的逻辑岂不是让人发笑么?人才资源的错位配置我刚才已经说过会引发教师职业生态的不良竞争,引发不切适的挤出效应,而且这样的师资是否会产生家长们与校长们或者是学生们所期望的良性后果,我们着实需要仔细反思。有评论批判当今师范生的素质显然不如名校顶尖毕业生,这里没有实证数据来说话我也不便于直接反驳但是对方也没有拿出证据所以我也有重足的理由来质疑他。我们都知道教师的职业性规格要求是比较高的,尤其到了新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一直在转型升级,众所周知非定向型师范生的培养在我国也实施了数十年了,跨越知识层面的机械传授与职业训练,而注重学生的主题价值与多元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把师范院校改造成综合性大学,注重师范生的通识教育以及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与时俱进学习,都是国家在示范教育领域做出的努力。从专业和职业的视角,我完全相信国家在人才规格培养,体制机制法律构建,结果效能评价做出的努力,但是名校毕业生直接进入这个领域,我反而要打个问号。只注重表面工程不看内涵适切性的名牌效应要是放到国计民生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这是要不得的,我们说在教育领域,存在优秀的教师,但是在优秀之上,我们更应该关注合适这一个词,还是回到上面大学教师话题,我看到过学术大牛在实际授课时的表现,额,只能说每个人都有他们适合的角色。这里没有必要去评论他们令人唏嘘的刻板印象与实际表现的违和感。
但是回到本质问题,无论是师范生还是名校毕业生,只要谁更合适培养出新时达需要的学生,这个逻辑命题就成立。这里我由于没有实证数据,无法给出大家满意的答案不好意思。但是就人才资源配置而言如我上述,名校毕业生资源涌入中小学教育领域,至少不是最好的安排。论证一下其有效性:名校毕业生果真能把创新素养,公德素养等带给学校吗?如果是这样,我们是否首先应该反思一下国内顶尖名校在国际创新指数上的地位?我们是不是应该首先把精力放在学术成果的创新上?按照道理,他们的确是创新的代名词,可是不应该先在本职领域获得了与其身份相符合的学术成果后,再来传授相关经验么?当然这个,话题很大很远,涉及到师资培养规格与高等教育发展等多个视角,不能一一而足。但是我想说,一个民族最为优秀的那一群人,应该属于更为广阔的天空,也应该去实现更为伟大的家国情怀,当然,如果他们真的如此优秀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