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与金融每天写1000字区块链研习社

我为什么反对用“网络效应”来对比微信和币乎?

2018-05-04  本文已影响9人  桑榆仁

0

咕噜男神在公开课里聊到了币乎的网络效应,串串女神接着就在她的文章里也聊到了网络效应。

他们的观点都是一致的:币乎的网络效应会比微信更强。为什么币乎的网络效应会比微信更强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如果仅从网络效应这个概念出发,是不太容易讲清楚的。或者干脆说,用网络效应这个概念比较这两种事物是不合适的。

在这里,网络效应是一个被揉进太多东西的概念。然而,没有清晰的概念,就没有清晰的思考。

接下来我将从分析网络效应入手,并延展到网络协同,再来看看通证的出现会给未来网络协作的生态带来什么变化,并最终解释为什么我要提出“通证协同”的概念。

1 网络效应

首先,什么是网络效应?

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用户人数的增加而不断提高。简单来说,就是用户越多,越有价值;越有价值,用户越多。

最典型的如电话、传真机,只有你一个人用这些东西,它们毫无价值;你的朋友也用,它们就产生价值了;用户数越多,它们的价值就越大。

要理解网络效应,我们要再多分析几点。

第一,区分规模效应。

用户越多,厂家就越有能力降低价格、提升品质、优化服务,因而又能吸引更多的用户。这是不是网络效应?

不是。比如空调,你朋友家都装了格力,你并不一定就得装格力。但越来越多的人用微信,你也只能用。微信具有网络效应,而格力只是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只依赖产品和用户的连接,而网络效应的前提是用户和用户之间要能相互影响、相互连接。

第二,同边和跨边网络效应。

微信,准确的说是早期的微信,是同边网络效应。什么意思?使用微信的人都只有同一个身份——用户。

但是,有的产品不一样。比如滴滴,它上面有两类用户——司机和乘客。司机越多,乘客也会越多;同时,乘客越多,司机也会越多。这叫跨边网络效应。

第三,指数增长。

当用户数到达一个临界点,网络效应显现的时候,整个网络的价值就会成指数级增长。

但初期每增加一个用户,他带来的价值增量是有限的。但是,这不代表初始用户不重要,恰恰相反,初期用户非常重要。

吸引初始用户是产品和商业策略的关键。

拿滴滴举例,司机和乘客都来,这个平台才有价值。但是谁先来呢?这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一个常用的套路就是砸钱吸引初始用户。

2 网络协同

网络效应并非生于互联网,但不得不说,互联网将网络效应发挥到了极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互联网可以做到边际成本无限趋近于零。

当年马云邀请时任百安居中国总裁的卫哲加入阿里巴巴,卫哲还有犹豫,马云就问他,你的生意扩大一倍需要投入多少,话多少钱?雇多少人?卫哲说,4000万美元,1万名员工,用时三年。马云说,我只需要五台服务器,原班人马三个月搞定。

卫哲终被打动。

网络效应让一个产品迅速做大,下一步它就有机会发展成一个平台,当这个平台发展到一个临界点,很容易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比如,微信、淘宝。

拿微信来说 ,用户数量的增加,不仅仅提升了微信这个平台的价值,用户自己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服务号、乃至微商等等方式获得价值。而且,微信连接了其他产品的入口,特别是小程序的推出,它事实上已经成为互联网服务的入口。

网络效应是产品价值和用户数之间的正向激励。而像微信、淘宝这种产品,已经进化成生态。在生态里,各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通过大规模、并发的、多角色的实时互动,生态里的各个成员都可以获益。

事实上,当这些平台级的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生态的时候,用网络效应解释这种现象,已经捉襟见肘。

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新的概念来描述这种现象,阿里首席战略官曾鸣把它称为网络协同。

网络协同的核心是:生态各成员相互发生关系,形成点对点的协同网络,在这个网络里每个成员都可获益,于是,整个网络的价值就无比巨大。

网络协同本身就具备网络效应,但是,网络协同是立体的,而网络效应是平面的。

3 网络协同的关键

为了讲清楚网络协同和网络效应的区别,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

前不久美团宣布进入网络打车领域,开启烧钱补贴用户来启动市场的操作,并很快宣布获得上海10%的市场份额。

我们都知道,这个领域的老大是滴滴。整合了Uber中国、快的的业务后,已经形成一家独大之势,短短几年发展,市值已将近800亿美元。

当很多人觉得网络叫车领域的格局已定,不会有太大变化的时候,美团大举杀进来了。事实上,除了滴滴,这个行业一直有多家公司并存,比如神州租车等。

为什么有竞争者不断进入这个领域,并且活得还不错呢?

这就是网络效应和网络协同的区别。

滴滴的产品具有网络效应,但它并没有形成网络协同。

当一个产品具备了网络协同效应,它就会形成一个生态,而且它在市场中的领导地位是随着垄断局面的形成而确立的。

你想想,滴滴平台上只有两个角色,司机和乘客。不管是司机,还是乘客,如果今天有一个新平台提供类似服务,他们迁移到新平台上的成本是很低的。

但是微信不一样,你的所有朋友都在这,你通过公众号积累的影响力也在这,你产品的受众也都在这个平台上。换句话说,你离开微信的成本太高。

显然,滴滴的平台远远还没有形成一个生态。它最终能不能形成一个生态也未可知。

由此可见,网络协同的关键是:

第一,平台上必须有多种不同角色,它们之间产生协作和价值交换,这叫协同;

第二,这种协同使得各参与方都能获益,整个网络的价值和各参与方的价值强关联;

第三,网络协同使得整个网络处于一种均衡状态,任何单方离开的成本都很高。

4 价值交换

网络效应是用户与产品之间的,或者是两类用户与平台之间的正反馈关系;而网络协同卷入了更多的参与方,它们之间形成了更多的点对点的协同关系。

可以说,网络效应让用户聚集,而网络协同却做到让用户离不开。为什么离不开?因为离开的成本太高。

从网络效应到网络协同,到底发生了什么?

所谓的成本,本质是价值。我强调一下,这里说的是价值本身,不是价值感。价值本身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有可以用货币衡量的收益。

抛开平台所处的行业不同,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粘合剂,就是移动支付。

不管是微信上的公众号、服务号,还是小程序,都不只是简单的信息传播。因为打通了支付,协作方可以直接获得收益,于是,价值的流动成为协同网络的粘合剂,支撑起了繁荣的生态。

除了买家和卖家,围绕淘宝出现的模特、装修、代运营商、快递服务,等等,他们相互协作,形成价值交换,大规模、多角色的实时互动,形成了网络协同效应。

网络协同无法设计,它是自下而上演化的结果。

当然,网络协同的出现,绝对跟平台的性质、行业的特点相关。但有一点确定无疑,如果没有便捷的价值交换手段,网络协同无法实现。

5 通证协同

微信生态里的网络协同让很多参与方获得收益,但是作为普通用户的你获得了什么?其实只是服务的便利性而已。

在淘宝里也一样,你可以更便捷地,买到更高性价比的产品,可是除此之外,淘宝平台,或者说整个价值网络的提升,跟个体用户没有关系。

我的观点是:

现在的网络协同,并不是终极形态的网络协同,终极形态的网络协同是让生态里的所有参与方都可以获得价值,或者说是用货币衡量的价值。

这可能吗?

信息互联网是做不到的,但是价值互联网却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想象一下,如果微信平台发行一种基于区块链的token(通证),这个token就是平台流通的价值交换的媒介,也就是说,协作各方都用token结算。

由于每个用户都可以自由地持有、买卖token,而它的价值又有赖于整个生态的发展,这不仅让平台拥有了天然的网络效应,而且是每个参与方都获得了可度量的价值。

虽然商业并非物理学,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更新、丰富、扩大商业概念的内涵。但是,如果一个概念不断地被注入新的东西,它总是可以用来表述和概括各种新的商业现象,这本身就会降低这个概念的适用性,并增加我们清晰思考的难度。

一个协同网络,再加上token作为价值流通的手段,就可以实现终极形态的网络协同。为了更加精准地表述它,我把它称为——通证协同

那么我们梳理下网络效应、网络协同和通证协同之间的关系。

网络协同本身就具备网络效应;通证协同是升级版的网络协同;token可以加速网络效应和网络协同的形成,但是,仅仅通证本身,并一定具备网络效应和网络协同效应。

6 通证经济

token的出现确实给未来带来很多想象,现在有一些项目已经开始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必须指出,目前离真正实现通证协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有一些问题,比如,一个项目token如何分配,激励如何设计,都需要不断地试错,才能找到它的有效路径。这是一个制度演化的过程。

这也很正常,现代的创新早已不是单点突破的结果,它往往都是是各种因素综合叠加产生的结果,从互联网出现到现在的网络协同,就是不断演化的过程。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有了token就自然会产生通证协同。这完全是两码事。

首先,token必须找到它合适的应用场景。

token可以加速网络效应到网络协同的进化,但是,并非所有应用场景都会形成网络协同,相应的,通证协同并不必然出现。

其次,通证经济时代,商业的竞争是token与token的竞争。

这就跟互联网时代一样,互联网确实颠覆了很多传统的商业模式,但是,互联网企业的优胜劣汰其实更加残酷。

7 结论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币乎的网络效应比微信更强吗?

看完上面的内容,你一定会觉得这种对比本身就有问题。

如果仅从网络效应这个层面来看,币乎的网络效应当然并不比微信强,很简单,一个写作平台怎么可能比一个强社交关系的平台强呢?

我知道,这里的关键是因为币乎有token,那么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将来币乎是否可以形成通证协同呢?

基于我上面解释的两点,这其实是只有时间才能回答的问题。

-------------------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只要开始做,一切都不晚!

读书、思考、写作!未来已来,让我们一起链接未来!

微信号:qingqingzijin421445

公众号:sangyuren2018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