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解读家庭教育促进法
2022年1月1日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这部法律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我试着做一个解读。
国际家庭日
第十三条 每年5月15日国际家庭日所在周为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
我一直觉得中华民族是一个最重视家庭的民族。从造字开始,“家”就是充满温馨的地方,家是安全的港湾。“安”字表明有一个女人在家里期盼着你回家,有人牵挂才是家,而这个牵挂你的人,大多数情况下是妈妈。
学习家庭教育促进法,我才发现,还有一个叫做“国际家庭日”的日子,以前从来没有关注过,读到第十三条才知道,全世界也很重视家庭,而且早在1994年就提出了“国际家庭日”这个节日。
各国的文化是相互影响的,尤其是在信息极其发达的“地球村”。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接受了不少的“外国节日”,比如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
同时中国的节日,尤其是春节已经被世界所接受,很多外国人会操着一口生硬的汉语祝福:春节快乐!虎年快乐!
既然这样,为什么以前很少宣传国际家庭日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国际家庭日的主题。
历届主题
· 1994年:家庭:变化世界中的动力与责任
· 1996年:家庭:贫穷和无家可归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 1997年:在伙伴关系基础上的家庭建设
· 1998年:家庭:人权的教育者和提供者
· 1999年: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家庭
· 2000年:家庭:发展的推动者和受益者
· 2001年:家庭和志愿者:建设社会凝聚力
· 2002年:家庭和老龄化:机遇与挑战
· 2003年:筹备2004年国际家庭年十周年纪念活动
· 2004年:国际家庭年十周年:一个行动框架
· 2005年:艾滋病毒/艾滋病与家庭福祉
· 2006年:变化中的家庭:机遇与挑战
· 2007年:家庭与残疾人
· 2008年:父亲与家庭:责任和挑战
· 2009年:母亲和家庭:变化世界中的挑战
· 2010年:移徙对世界各地家庭的影响
· 2011年:面对家庭贫困和社会排斥
· 2012年:工作与家庭-两者兼顾
· 2013年:推进社会融合和代际团结
· 2014年:“家庭事关发展目标的实现;国际家庭年20周年”。中国纪念活动的主题是“人人健康,家家幸福”。
· 2015年:男人说了算?当代家庭中的性别平等和儿童权利
· 2016年:家庭、健康生活和可持续发展
· 2017年:家庭、教育和福祉
· 2018年:家庭与包容性社会
2019年:家庭与气候行动:关注可持续发展目标
2021年:科学养育助力成长,构建生育友好社会
可以看出,国际社会会根据世界格局制定每年的主题,这些主题对于这个一直重视家庭教育的民族来说,指导意义不是很大。
2021年的主题和中国发展的融合度开始契合,我们实现了全面小康,对于科学的态度已经成熟,对于养育、成长、生育都有了更多的思考。我相信:随着中国以立法的形式制定了促进家庭教育的法律,国际家庭日也会像“情人节”一样开始流行。记住2022年的谐音“爱你,爱(你所)爱”,爱家庭爱国家,所谓的家国情怀,2022年,爱的对象是家和国。
父母怎么做?
法律规定:
第十七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合理运用以下方式方法:
(一)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
(二)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
(三)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
(四)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五)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
(六)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七)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
(八)相互促进,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
(九)其他有益于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方式方法。
这里主要说的是未成年人的父母应当怎么做,在实际生活中其实也有家庭成员关系的内容,比如父母双方的家庭教育(原生家庭),已成年子女的教育,所有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范畴。因为现在的社会观念认为,学习是一个人终身的事,那家庭教育也应该如此。
结合自己的理解逐条分析,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家庭成员)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
这句话其实对家长(未成年人的父母以及相关监护人、责任人)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要懂得孩子作为一个“人”来说,其生理发展状况有哪些?一般我们认为孩子出生到上小学阶段是婴幼儿阶段,这个阶段中国的古人是非常重视的,“三岁看大”就是在说,孩子在1到3岁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的划分,家庭教育促进法关注的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而家庭教育最关键。这也就是本法第十四条的内容:
第十四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
当今社会有一个普遍的焦虑: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层出不穷,引起严重“内卷”,国家去年(2021年)对此开始治理,严禁各种情况的校外补课,减轻孩子的作业量,开始实施双减政策。(双减政策是针对小学生和初中生所发布的政策,提出需要减轻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学习负担,包括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减轻校外培训负担。)那到底孩子的起跑线在哪里?
上幼儿园算起跑线吗?严格来说,不算。按照“三岁看大”的古训,起跑线是一开始就划定了,出生就算,“家庭是第一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就顺理成章了。有一阵子起跑线从受孕阶段就算起了,所以有了“早教”机构,教育从妈妈肚子里就开始了,细思极恐啊。
这可不是教育的本质,也不是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本意。
我认为,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本意是,促进家长学习、成长。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家长上岗证”,但实际上要做“第一任老师”,家长角色要转变为“老师”角色,可不就需要对“学生”(孩子)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吗?这可是应该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
再说“课堂”。家庭是第一课堂,意味着在家里时时处处都是学习场所。课堂设计的问题,各位家长老师可有想过?有没有备过课?言传身教就是教材啊,“老师”会不会冒汗。
方法一: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实际:亲自生育而已,自己带孩子的少之又少。因为我们要挣钱养家,孩子只好交给老人,现在好了,国家提倡双减,父母不再为孩子3-4点放学谁来接而惆怅了,下班再去接孩子也来得及(交通情况决定是否来得及)。而加强亲子陪伴是很多家长的痛,不提“作业”还好,母慈子孝,一提“作业”马上,鸡飞狗跳。怎么破?
方法二: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实际:很多“丧偶式育儿”的吐槽,因为教育观念不同,父母争吵、家无宁日。怎么办?
方法三: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实际:看到成绩才想起“教育”,日常生活不用孩子管。
方法四: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实际:我在看手机,你要好好学,以后考个好大学。
方法五: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实际:家有“虎爸”或“虎妈”,孩子总得有人怕。
方法六: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实际:别人家的孩子,你看那个谁谁谁。
方法七: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实际:我是你爹妈,打骂教育都为你。
方法八:相互促进,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实际:我就这样了,你要好好学习,实现梦想。
方法九:其他有益于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方式方法。实际:还是老话说得好,“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棍棒底下出孝子”。我可不能让孩子吃我吃过的苦,不让ta犯我犯过的错。
一看到上面的内容我就焦虑,作为家长应该学什么?
家长学习内容
目的:让孩子感受到“爱”,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价值感。让孩子在家庭中找到归属感、生长出独立自主生活的力量和勇气。
第一,理解自己的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重视孩子的意见。
第二,学会做情绪教练。用平心静气的方式,带着温柔和善意和孩子沟通。
第三,主动做好家庭教育。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做到冷静、坚定、不控制。
第四,强化孩子积极转变。认识到正强化的力量,多口头表扬,这种认可方式(权威期待)贯穿一生。不“贿赂”和“溺爱”孩子
第五,用纪律约束孩子。树立榜样、少限制,制定不会产生绝望情绪的纪律。
当然,家长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如果你对此感兴趣,我会继续解读家庭教育促进法,与你一起学习做父母,学习做“第一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