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与辉煌——《名人传》读后感
最近不会起标题了,象征性地起一个,看着高大上,也符合《名人传》里想要传达出来的意思,只不过我今天写的读后感比较天马行空,估计与这个标题关系不大。
也许有人会建议比较学术的书从序言读起,因为里面可能有总结概括性的内容,可以帮助理解正文。一般情况下我都不会耐心看序言的。不过《名人传》是个例外。《贝多芬传》里面三篇序,一篇是译者傅雷写的,两篇是作者罗曼罗兰写的。实际上傅雷的序的第一句话就惊醒了我:“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无病呻吟与伤春悲秋,说到底就是闲的,饿两顿就好了。
还是傅雷的话:“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感觉大文豪一针见血,每一个字说的都是我,每一个字都像针一样要刺进灵魂里去。现在的人活得都安逸,和平舒适的生活让我们很难想象那些年代的苦难——有时候我会被自己的想象吓得流下眼泪,痛苦得仿佛呼吸不过来,但究竟只是想象。
傅雷的序是1942年写的,那是民国时候,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罗曼罗兰的序是1903年和1927年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繁荣和隐忧,旧世界要灭亡而新世界还没有到来。他们能够理解贝多芬,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是贝多芬式的人物。
然而从贝多芬身上汲取了勇气和力量的傅雷最终还是自尽了,艺术家和文人有时候比所有人都坚韧顽强,有时候又脆弱得像高枝上的巢,不知道哪一阵风会将其摧毁。有时候想想,我就读的大学估计会好一点,毕竟是以理工科尤其是工科见长的学校,就算庸人觉得文人死绝了对这个世界也无伤大雅,没有人可以否认造飞机大炮原子弹的人是无可替代的,也许就是那样,哪怕最可怕的那十年珍贵的老师们也保存下来了。
连着读傅雷和罗曼罗兰的序言很有意思,很酣畅淋漓,仿佛是内心情绪的宣泄——我之前仿佛说过,文人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帮助我们普罗大众说出了我们说不清楚的话。看书的时候总有这样的感受,呀,这就是我想表达的意思,我自己说不清楚,但是作者帮我说了。并且,很让我感慨的是,傅雷真的把翻译做到极致了,真的做到了“信达雅”,简直可以说是翻译界的标杆——我根本就分不清哪个是他自己写的而哪个又是他翻译的。比上两天看的《德国简史》好多了,那个《德国简史》的译者就没有通读过自己翻译的东西吗?翻译成中文就要按照中文的语序和表达习惯,保留了后置定语从句是想干什么,帮忙修改中文语言习惯吗?
说远了,说回到《贝多芬传》上。我感觉之前这学期学德语很有意思,因为学着德语,忍不住就会多关注一下跟德国有关的东西——好像听到自己家孩子的名字一样。接着就是因为要写二专论文,看了《德国简史》,把历史事件串了起来不说,确实是把欧洲历史又复习了一遍。有时候想,历史可能真的是学习文学的前提,说不定也是学习音乐的前提,不然你怎么能搞清楚贝多芬为什么要写这样的音乐,罗曼罗兰为什么又要写贝多芬?把人物放进历史里会很有意思,看他跟历史上的其他大人物有交集,好像看见了旧朋友。比如在贝多芬传里看见歌德,再比如第一次把《欢乐颂》的作者席勒放进历史构架里,哦,他跟歌德一起的,德国人,“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后来就间接影响格林兄弟收集德国童话了。时间顺序捋清楚,记忆宫殿里又多了一个成员,多有意思。
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说实话并不能算是一个正统的人物传记,至少我看了不像,它有点像人物精神体悟,如果一个人是一本书,它就是一个读后感,贝多芬这个人的读后感。我没有了解过贝多芬的生平,文中有好多事情我不知道前因后果,有很多人我不知道到底跟贝多芬有什么样的关系。但这并不要紧,因为贝多芬的形象足够突出,其中几个细节描写得也足够动人。一个耳聋的音乐家,他在指挥音乐会的时候听不见声音,于是造成了混乱,可他本人都弄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真是最叫人心疼的细节了,虽然已经知道贝多芬是文章开头那种雄狮一般的英雄形象,可也忍不住想要抱抱他,安慰他。
以罗曼罗兰的序言结尾吧:“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所以不幸的人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是苦难造就了他们的辉煌吗?也许吧。也有可能是上天给予了他们无上的天赋,便收回了一些平淡的幸福。然而就在无尽的苦痛里,伟大的人仍然不会停止追求欢乐,甚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要将欢乐带给全人类。
苦难与辉煌——《名人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