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终于看完了全部十三集的《最后的棒棒》,我一个人呆坐着怅然良久。我觉得自己仿佛是告别了过去的中国,看到了未来中国的样子;又仿佛是回到了过去的中国,去探寻着这个民族的坚韧与伟大。而更多的则是耳边萦绕着的,始终挥之不去的那首《棒棒》,在牵引着我去唏嘘与思考。
所谓的棒棒,其实是一种搬运工,是山城重庆历史的产物。因其显著特征是肩上的那一根木棒,才有了棒棒的职业称呼。他们主要以人力完成运输任务。干一趟活的距离几里到几十里不等,劳务价钱十块二十块不等。这职业挣的钱不多,却很是辛苦。
正是一大批棒棒们,用肩膀挑出了山城重庆今天的发展成就。可是到了如今,纵然他们依旧不能也不会挑剔活计,他们的收入也只能是越来越少。他们在这个新时代里没落,似乎是一种必然;他们依然如昨日的坚守,似乎也是一种必然;而他们的衰老与退出,似乎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这种必然的背后,有的只是时过境迁的苍凉。那些如今还在坚守的棒棒们,大多已是六七十岁,却仍然要为生活奔波,这一点尤其使我难过。我以为,比起文人们所描绘的,政治家们不遗余力所宣传的中国,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一个充满了苦难的国度。
遗憾的是,我们总是在教条的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与压迫(必须承认,这一情况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已不再大面积存在了),可是我们却忽略了自己国家的角落,对自己社会存在的不公与压迫视而不见。是的,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穿,中国虽然有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而且自己标榜为完善,但实际上效果有限。至少,在我的生活的广大农村,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每月只有九十块钱的补贴,合作医疗也只能报销一半左右,迫于生活压力,仍然有许多老人(尤其是男性)仅管已经一把年纪了,仍然要出去干活赚钱。就算是不用他们外出赚钱,儿女也大多不在身边,不得不整日与孤独为伍。更遑论那些被儿女视为托累,而不能得到孝顺者了。对此,我心知肚明,却又无可奈何。
也不知导演是无意还是有意,反正我是被这样的一幕所打动了:几个棒棒走过一块宣传牌,牌子上写着:如今日子好,天天像过年。而事实则是,棒棒们要两个星期才能吃上一次肉,由于收入微薄,他们平日里只能吃稀饭和面条来果腹。吃的差,却仍然要干重体力活,否则直接没饭吃。住的就更差了。平日里几个人一伙,蜗居在面临拆迁的危房里,显得拥挤不堪。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对于他们而言,连衣食住行本身,都是一种奢侈……
棒棒们苦中作乐,几十年如一日,虽然免不了会有底层角色的俗气,但同样却也有着小人物的悲欢。深入到他们的世界,你便可以看到中国最真实的一面。同样的,你也就能体会到你自己的幸运与不幸。你之所以会比他们幸运,只是因为你生在一个新的时代。而之所以说你也很不幸,是因为你归根结底也依然是他们那样的小人物。
生活不易!很多时候,人比人气死人既是一种无奈,同时更是一种无能为力。棒棒们每个月付出的劳动量并不比别人小,却只能勉强度日。由此,你便能理解,那些富人们为什么如此理直气壮的瞧不起劳动者,那些中年和青年人为什么会无比拜金,并且为了金钱可以不择手段。
城市里总会有各色人等,总结起来,却有富人与穷人之区别。穷人们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为了富有在努力工作着,于是城市里面便有了农民工、有了厨师,也有了妓女和小偷。在现实的压力与诱惑面前,自尊与良知被人为忽略,是十分正常的。这无关人性!事实上,即便是妓女和小偷,也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也一样是鲜活而有其可爱之处的。虽然他们危害了社会,但也是社会首先伤害了他们……
相比之下,棒棒们并没有危害社会,却必须承受社会带来的伤痛,就更加使我心里难过,对中国的未来,也就更加感到希望渺茫了。
导演何苦是一名刚刚离开军营的正团级转业军官,他和老棒棒老黄等人一起相处了一年多,用镜头记录着这么些个普通人的生活,使我们了解了棒棒这个夕阳行业的同时,知道了普通人生活的不易。然而,在现实中,还有更多的普通人,也包括你我,同样是整日劳碌奔波默默无闻,不为他人所关注。
我越来越觉得,我们之所以还肯将就的活着,并不是因为活着有多么好,而是我们不能,也没有权利选择立刻就死去,要为了别人而活着。这既是人生的悲哀,又是人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