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这样帮我改论文
我的论文初稿有些比较口语化,在我想着如何让它更具逻辑性和专业性的时候,一直拿不定主意,于是发给deepseek让它帮我解决。
我发现它真的好强大。以下是两个版本。
我的版本
第一篇和第二篇教学日志是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过程,作为一个工作十四年的教师,课堂的掌控力还是不在话下的 。但是根据一个新的理念,去了解它、吃透它,并把它融入到自己的设计过程,这实在是一个难题。我在导师的帮助下,不断地研读单元整体教学相关的文献和书籍,也学习了很多单元整体教学案例,从中了解不同人对单元整体教学的解读。在自己开始设计时,研读课标、分析教材、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确定单元评价、进行课时设计,每一步都很艰辛,但每一步都让自己对单元整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第三篇教学日志记录的是学习共同体的研读和对关键问题的突破。单元整体教学案例设计出来,自己还是有很多的困惑,在共同体的思想碰撞下,问题逐一解决。这也让自己对于单元整体教学的整合性、关联性和发展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第四篇和第五篇教学日志记录的是学生的变化,在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和融入,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下,在遇到问题时,他们也不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自行解决。同学们的英语学习兴趣空前浓厚,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增强。第六篇教学日志记录的是自己的变化,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自己的课标研读能力、语篇分析能力、对教材的整合能力等都有了提升,自己也真切体会到研究的快乐。
Deepseek版
本研究基于教学日志分析法,对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过程进行了系统记录和反思。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篇、第二篇教学日志)聚焦于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过程。尽管研究者具备14年教学经验,但在将新理念融入教学设计方面仍面临挑战。在导师指导下,研究者通过系统梳理单元整体教学相关文献(如Richards & Rodgers, 2014;王蔷等,2020),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逐步深化理论认知。具体设计过程严格遵循课程标准,依次开展教材分析、单元目标设定、评价体系构建及课时设计等环节。这一过程虽具挑战性,但有效促进了研究者对单元整体教学理论内涵的理解。
第二阶段(第三篇教学日志)记录了学习共同体中的专业发展过程。针对初步设计方案中的困惑,研究者通过参与学习共同体进行专业对话和思想碰撞,逐步解决了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这一过程使研究者对单元整体教学的整合性(integration)、关联性(coherence)和发展性(progression)等核心特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Littlewood, 2014)。
第三阶段(第四篇、第五篇教学日志)着重分析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化。研究发现,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engagement)和自主学习能力(autonomy)。具体表现为: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学习动机(motivation),能够主动寻求同伴和教师的支持,并积极尝试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这些变化印证了单元整体教学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主性的促进作用(Ellis, 2015)。
第四阶段(第六篇教学日志)反思了研究者的专业成长。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研究者的专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特别是在课标解读、语篇分析和教材整合等方面。同时,研究者深刻体会到教学研究带来的专业成就感和学术价值。
这一系统的教学日志记录与反思过程,不仅促进了研究者的专业发展,也为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实践依据。
真的太强大了,它不仅给出了优化,把参考文献也指出来了。这个改写,你觉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