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读书

【超越感觉-第1问】个性的形成

2019-04-08  本文已影响0人  不二唐卡

究竟是哪些因素塑造了我的个性?他们是如何实现这一点的?我的自我形象如何受到了影响?由于这些影响,我在哪些情况下比较缺少个体性?

第一反应

天性,从小时候就比较不爱说话,固执不听话,爱嫉妒,在家里坏,在外面乖。基因和最初的生活环境决定,这个时候没有什么自我形象。由于天生性格的影响,我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会比较缺少个体性,在家里逃避沟通,在外面就迎合别人所说的话。
家庭,出身农村,童年与爷爷奶奶生活,初中跟随进城做早点生意的父母来到武汉读书,经历生活变迁,体会生活不易,同时也被父母惯养,期待逃离。青少年时代生活环境的变迁,造成自己的不适应同时也加深了天生性格里面的弱点,更加容易自卑,以为学习成绩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而等到这点也在进入高中之后破碎,就进入了迷茫的阶段。至少在高考之前,我就觉得考不上大学是对不起父母的表现,而整个6年中学,我几乎没有考虑过自己喜欢什么,未来想要做什么,只想着完成期待,尽快逃离。
教育,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基本的认知,这种认知会影响自己的行为方式,比如不随地吐痰,爱国,孝顺父母,乐于助人。
阅读,《读者》和《青年文章》,钱钟书和王小波的小说,大学时代博客文章,哲学和心理学的阅读,是自我探寻和追求独立,这个时候看到更多更高远的价值追求。文字的感染力,哲学和心理学对自我认知的研究分析,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虽然没有深入研究,但这个时候我更加希望可以成为我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作家。
个人生活经历,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旅行中看到的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看到自己的选择带来的结果,遭遇的挫折,挣不到钱这些更加接地气的事实和个人体验,加重了自我怀疑。迈出学校之后,体会过自由地生活,体会过自己的不接地气以及能力欠缺,体会过自己错误的选择,体会过挣不到钱的尴尬处境,体会过人与人的亲疏淡薄,利益纠葛。真实世界呈现在面前的时候,过往哪些没有真正审视过的观念,就变得更加不堪一击。这个时候,面对现实世界中各个行业的成功者,我更加缺少个性,因为没干出什么事情来,又不脚踏实地的人,在成功者面前更加没有什么话语权,我反而更希望从他们那得到某种秘诀。这影响了我的个体性。

《超越感觉》的洞察

成为个人体的五个步骤

真正成为而不是仅仅宣称是一个个体,把这些指导原则贯穿于日常的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