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

2020-07-26  本文已影响0人  雨后彩虹frank

    三十而立,三十岁,就这么慢慢的走来。

    想了想,在这个大家都定义为初老的年纪点,还是留下点什么好,哪怕是文字。

    从小就不太会写作文,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荼毒下,只会摆观点、举例子、总结点题,这样三板斧的作文路数。还记得小学时候,写1号楼前面的几棵梧桐树,然后那篇文章基本被我妈从头改到了尾,以至于只剩标题是我的原创,然而这篇梧桐树竟然还得到了老师的大力赞许,甚至被当作了范文在全班朗读。当时觉得这种感觉还挺好,也许也就养成了后面写作文依赖参考范文的习惯吧。

    还是回顾下在人生中最好的时候,都干了些什么吧。

    19岁。复读了一年后,终于能上大学了,在一个脑海里毫无印象的、陌生的省份,只因为看到周围早一年读大学的同学们,放假时候从外地回来的样子很酷,就单纯的觉得,应该出去读一读。可能最初新鲜感还是多一些,真正觉得有点特别的时候,是在我爸帮我把宿舍布置好,短暂的待了2天后去坐226去赶火车。因为那时忽然意识到,要有很长一段时间,与家里人都沟通方式只能靠着手里的Nokia5130了。

    21岁。这一年,我们换到了南校区,也就意味着大学四年的行程,已经过半。南校区里的建筑,以破旧著称。校区里的学生,最低的年级都是大三,校区里学生们的脸上都褪去了初入校园的青涩与好奇,更多的是为了前途奔袭的匆忙与浮躁。好在,这里位于市区中心,起码不用像以前一样进趟城还得摇2h的公交了。

    23岁。毕业了,宿舍里开始慢慢变的一片狼藉,大家陆续开始离校,就像通常的毕业场景一样,送完一个再送另一个。散伙饭,吃完一顿再吃另一顿,大家就这样,聚似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因为没主见随大流,惯性的选择了再去读研。因为自身的惰性和担忧,在那个巨热的暑假,懒洋洋的上完所谓的考研数学辅导班后,最终做出了一个决定,放弃了考研,这也就意味着,也想继续读书的话,就只能留在本校,失去了更换城市和学校的机会。3个月后再次开学的时候,走在熟悉的校园里,但是缺少了一大分熟悉的同学,感受里多多少少混了点失落。庆幸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导师,三年里,徐老师给了我很多锻炼、实战的机会。还记得研三上,从宣城校区完成培训,和叶国阳坐在老板车上,返程途中我们得知论文盲审结果不是我时,老板高兴的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我自己也知道,这一届几个人里面,那个时候我的大论文堪称残缺不全,假如被抽到盲审的挂,估计要扑街。还有老板的严谨,坚持,执着追求……你能想象一位60多岁的老人,每天工作强度比20几岁的学生还大的吗?!研二的时候发愁小论文,老板把师姐的一篇论文,给了我……晚上还一起加班,和我一起逐字逐句修改论文,细致到标点符号。这三年,感激,感恩!

    26岁。硕士就这么毕业了,然而千年难遇的经济危机,让我们赶上了,工作不是太好找,宣讲会跑了一个又一个,简历不停的在投,然而在开始阶段,却杳然无回音。面对着周围的offer收割机,慢慢的也有点心虚。后来遇到老东家时,竟然笔试连反面试卷都没写的我,神奇的被通知去了面试,连我自己都惊讶的觉得这是命运使然,于是,头也不回的去了下一站的城市,杭州。

    28岁。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景色真的很美,城市建设也很好。在杭州三年的时间里,几乎刷遍了西湖十景,一有空就去西湖周边爬山,这里文化气息似乎尤其浓厚,西湖群山里,随便瞟一眼对联,读来都觉得颇具禅意。在杭州,学了一小段吉他,学会了溜冰,认识了几个关系很好,也很好玩的同事,最重要的是,与失散多年的发小相遇,并且还能一见如故,这感觉特别神奇。回头再看,在这座城市的生活,有苦涩,有辛酸,有开心,也有温暖。

    29岁。苏轼也写过,使心安处是吾乡。然而我还是在这一年,选择了离开杭州,回到了阔别已久,从此只有冬夏的故乡,西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