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明清史‖胡惟庸案
今天和大家一起来捋捋明初著名的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想要更清晰地了解此案,我们最好先来认识一下这个案子主角——胡惟庸。
胡惟庸的生年不详,濠州定远人,与李善长同乡。而李善长投靠朱元璋后,随其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可见李善长是明太祖朱元璋极其信任的心腹。
快速地查一下网络,李善长1353年投靠的朱元璋,而胡惟庸是1355年投靠的朱元璋。可见胡惟庸来到朱元璋帐下时,李善长已在朱元璋帐中站稳了脚跟。二人又是同乡自然会更加亲近,后来他们又有了姻亲,李善长弟弟李存义之子李祐是胡惟庸的侄女婿,可见二人的关系非同一般。
洪武六年(1373年),李善长推荐同乡兼姻亲的胡惟庸担任右丞相。胡惟庸的才干同时也得到了明太祖的赏识,胡惟庸任右丞相期间,遇事小心谨慎,又很会博得太祖的欢心,就这样一步步获得了朱元璋的宠信,慢慢地开始为所欲为。
浙江青田人刘基,曾辅佐朱元璋,立下过汗马功劳,但由于他与淮西朋党集团的矛盾,一直未受重用。由于他曾对朱元璋说过胡惟庸不宜入相的话,故而深受胡惟庸的嫉恨。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生病,胡惟庸派医生前去看望,但刘基服药后不久便一命归西。
大将军徐达极恨胡惟庸的奸恶,从容地告诉了朱元璋。胡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图谋害徐达,但被福寿揭发。
洪武十年(1377年)九月,胡惟庸升任左丞相。自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开始专权树党,收了很多常干不法之事的心腹,一人主掌生杀废黜之事,使得淮西朋党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
另有一说,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奔驰过市,坠死于车下,胡惟庸将驾车的人杀死。朱元璋大怒,命他偿命。胡惟庸请求用金帛补偿驾车人家,朱元璋不许。胡惟庸害怕了,便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图谋起事,密告四方以及依从于自己的武臣。
而后,涂节却将祸变上报,告发胡惟庸。御史中丞商皓当时被贬为中书省吏,也告发了胡惟庸的阴谋。朱元璋大怒,下令廷臣轮番讯问,词语连及陈宁、涂节。廷臣说:“涂节本来参预阴谋,见事情不成,这才将变乱上告,不可不杀。”于是诛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
胡惟庸死后,他造反的阴谋陆续暴露了出来。直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肃清逆党,因胡惟庸而被诛杀者达三万余人。长达十年之久的“胡惟庸案”才得以告一段落。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名至实归的丞相。此后,中国皇朝的“丞相”职位彻底消亡。
明代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因此关于其是否确实谋反,从始至今均有人怀疑。也许所谓的胡惟庸案只是一个借口,目的就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结果就是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
明初四大案亦称洪武四大案,是指明太祖朱元璋为消灭他认为对他的朝廷有威胁的人、整顿吏治、惩治贪污而策划的著名四大事件或屠杀。分别为: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洪武九年或洪武十五年(1376年或1382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蓝玉案。胡惟庸与蓝玉案件习称“胡蓝之狱”,是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的政治事件,而“空印案”与“郭桓案”则是对涉嫌贪墨的官吏进行大规模的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