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为什么不会把你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碎片化阅读,是以手机、电子书或网络为载体的阅读方式,在电子产品大行其道的时代,这种阅读方式被大肆推崇。
可能有很多人终于意识到,手机和网络占据了我们的生活,开始侵占我们和家人相处、和朋友交流、阅读、健身甚至是睡觉的时间。这些人一方面想要让自己的生活过的更有意义,另一方面又不希望真正的把手机从生活中撇除,于是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就这样产生了。
但碎片化阅读真的会让你使用手机的时候更有意义吗?以下几点会让你明白,并不会。
碎片化阅读会造成阅读行为不连贯
什么是阅读行为不连贯?当你在阅读一本经典名著的时候,碎片化的阅读会让你把整本书的内容分为几十,甚至是几百个片段来阅读,再加上阅读时间的间隔,你很容易就会出现看到后面已经忘掉前面在说什么的情况。
碎片化阅读会让你开始反感字数多的文章
新媒体盛行以来,似乎每一个小编和排版都有着相同的默契:文章不能写太多字,排版不能显得很拥挤。为什么?因为粉丝们没那么多时间也没耐心看完你满满的一整版文章。如果你习惯了碎片化阅读,你会希望自己在1-2分钟甚至更少的时间内看完你想要看的东西,当文章的阅读时长超出你的忍耐的时间,就会一刷而过,或者是当你点开文章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大段文字的时候,你会下意识的觉得这是一篇枯燥的文章,而不是在认真阅读之后得出的结果。
碎片化阅读影响了你思考的时间
你希望碎片化阅读,是希望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更多有趣或者有意义的知识,这种阅读方式确实能够在短时间之内让你获得更多样化的资讯,但比起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我更倾向于放任大脑思考。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当你思考你所学习的内容,也会得到新的体会,而通过思考得到的知识,也会从内在提升你整个人的文化气质。
碎片化阅读不会使你成为某一领域的大牛
“知道”其实分为两个阶段,“知”,停留在表层,仅仅是了解原理,而“知道”,是能够明白其中的精髓。有些人会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分散阅读一些专业知识。在知乎和微博里,有很多不同领域的大牛,他们会以自身的知识和见闻,给大家解答自身行业里的问题或是分享干货,这其实是一种优质资源分享的行为。
但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些都是二手的知识,是大牛们对于自己了解到的行业经验进行总结。行业大牛之所以是行业大牛,首先是他们有了这个行业所需要的绝大部分知识,再加上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的年份,才成长为大牛的。从他们口里说出来的,我们可以称为经验,也可以叫它二手知识。
一手知识是什么呢?这个行业大多数人所认证的规定性书籍、行业鼻祖的作品和事迹等等。如果大家觉得单纯的通过碎片化阅读大牛给你们总结的干货,你就能够轻松成为大牛的话,该说你们太天真吗?即使不是阅读大牛们提供的干货,你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学习一手知识,思考跟不上,就算阅读次数的再多也无济于事。
具体要怎么样才能改善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影响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碎片化时间集中进行阅读。等公交车需要多长时间?十五分钟。吃饭需要多长时间?十五分钟。一天要刷多久的朋友圈和微博?合起来大概一个小时。这些时间加起来多久?一个半小时。如果你把这一个半小时集中起来进行阅读,配合一些高效的时间使用方式,例如番茄工作法(想了解的可以看看别的作者写的有关番茄工作法的文章),在这一个半小时里的阅读量,绝对远超碎片化阅读。这可以培养你坚持的阅读习惯,而且阅读的内容会偏向固定,不至于几分钟看经典名著,几分钟看看干货。
最重要的是,把碎片化时间集中起来,会强迫你远离手机。有多少人在进行碎片化阅读的时候,看到微信的提醒消息会点进去回复,看到微博推送提醒会点开来看?这无疑会打断我们的阅读或是让我们分心。
忙如咪蒙,一天要写十几个小时的稿子,也会给自己单独空出四个小时(具体几个小时我忘了…你们随意纠正)的时间来阅读,每周都会至少阅读一本书。那些只会喊着碎片化阅读好但没有实际执行过的人,你们真的有在一周的这些碎片化时间里看完过一本书吗?
支持碎片化阅读的人,说不定连我这篇只有1611字的文章都没耐心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