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信诸葛亮则灵,不信诸葛亮则零呢?
刘备起兵伐吴,诸葛亮苦谏不听,以至功败垂成,死在了白帝城!
刘备当时曾感叹:“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败!今有何面目复回成都见群臣乎!”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终于刘备悟到了,不信诸葛亮的时候,人生就归零!
刘备的前半生颠沛流离,惶惶如丧家之犬;而自从遇到诸葛亮后,命运才开始转机!终于有了一线希望!
难道诸葛亮真的是一柱擎天、中流砥柱,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似乎还真是:自从有了诸葛亮,刘备才变成了一条龙;而缺了诸葛亮,刘备至多只是一条虫而已!
几次危急关头,那一次不是因为诸葛亮,才逢凶化吉、转危为安!
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魏,才使刘备有喘息机会,进而夺下荆州,并定下进军川蜀的战略,一手把刘备捧上了帝位,可谓厥功至伟!
图片来自网络这一路,刘备也几乎对诸葛亮可谓言听计从,所以刘备也是节节胜利、一路凯歌!
但自从关羽被东吴杀害后,刘备一时失控了,什么人的话都听不进,就连诸葛亮都劝不住!
凭刘备的智勇,那必败无疑!冲动是魔鬼!刘备遇到了一生中最大的一次惨败,最大的一次错误,也一时原谅不了自己,气病身亡!
刘备死后,儿子刘禅继位。此时曹丕认为时机到了,想乘虚而入,有大臣劝他,蜀有诸葛亮,不要随意发兵,但他置之不理,竟发起了五路大军,直取西川。
形势非常危急,后主慌作一团,但他知道有事请教诸葛亮就对了!
可是回报说:“丞相府下人言,丞相染病不出。”
后主更急了,三番五次去请,总请不到,这时刘禅亲自登门拜访。
还作好准备,如果再请不到,太后娘娘将亲自出面,在太庙中请诸葛亮。
心诚则灵。第二天,后主车驾亲至相府。门吏见驾到,慌忙拜伏于地而迎。
后主问曰:“丞相在何处?”
门吏曰:“不知在何处。只有丞相钧旨,教挡住百官,勿得辄入。”
后主乃下车步行,独进第三重门,见孔明独倚竹杖,在小池边观魚。
此时,后主对诸葛亮发自内心的相信,虽然战火即将点燃,但是他知道只要有诸葛亮在,就有希望,就有希望转危为安!
后主在后立久,乃徐徐而言曰:“丞相安乐否?”孔明回顾,见是后主,慌忙弃杖,拜伏于地说:“臣该万事!”后主扶起,问曰:“今曹丕分兵五路,犯境甚急,相父缘何不肯出府视事?”
孔明大笑,扶后主入内室坐定,奏曰:“五路兵至,臣安得不知,臣非观鱼,有所思也。”
后主曰:“如之奈何?”
孔明曰:“羌王轲比能,蛮王孟获,反将孟达,魏将曹真;此四路兵,臣已皆退去了也。
止有孙权这一路兵,臣已有退之之计,但须一能言之人为使。因未得其人,故熟思之。陛下何必忧乎?”
这短短的一席话,已道明诸葛亮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么大的事,诸葛亮在家一一化解了!
图片来自网络诸葛亮谦虚地说,我不出家门,是为了想最后的计策,我想未必。
一凭诸葛亮聪明才智,这么多的难题都解决了,独独最后一个问题就不能解决吗?
二是出门,才能碰上更好的人,更多人才,怎么在家苦思冥想呢?
也许只有一个可能,就是考验这个后主的诚意,他是否尊重谋士的意见?
你想诸葛亮也会想呀!刘备那么谦卑仁义的一个人,到最后也会固执己见。
这个新接任的年轻皇帝,更会刚愎自用,不打击一下他的锐气,今后一定会趾高气扬、一意孤行的!
所以诸葛亮在关键时刻,是故意不出来的,绝不仅是想问题,或许就在测试后主的诚意和耐心!
而结果是曹丕不相信诸葛亮的厉害,败了!而刘禅相信了诸葛亮灵了,不废吹灰之力,一切发生了逆转!同吴也重修于好!
难道小说家是否在渲染?信诸葛亮则灵,不信诸葛亮则零呢?
欢迎更多的简友参与讨论,在读和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读写变得更有意义!
再次赠贝感恩您的参与!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