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育学心理学

阳明心学——“知行合一”与“致良知”之教

2016-09-24  本文已影响758人  女娃补天

主要内容:探讨心学的基本意义与生活的结合

1.什么是阳明心学,它对中国近代的经济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余所重者,王阳明知性合一之说。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万物之变也。”

中国的学问,出发点是天,落脚点是人。人,是天地的心。为天地立心,就是把自己立起来。

中国古代哲学大致经历过几个阶段,最高峰在宋明理学,心学属于其同一体系。

日本处于封建割据的幕府时代没有一种思想作为其根本。日本自建国以来,举国上下,普遍学的是中国的儒道,而儒道当中最得力的,就是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他们窃取致良知哲学的唾余,改造了萎靡的日本。——蒋中正

学者之所以自处,一在贵我,一在通今。吾常曰:“横尽虚空山河大地,一无可恃,而可恃唯我;竖尽久劫,前古后今,一无可据,而可据为目前。”——杨昌济《告学生》

恒尽空虚,山河大地一无可恃,而可恃惟我。体魄界之心点,吾身是也;灵魂界之心点,吾心之心灵是也。总之,天地万物,以吾为主。

2.心学从何而来?

原典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初朴学

孟子第一次鲜明提出——圣人之学,心学也。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

仁,从人,从二。承认他人与我之平等。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人是门,义是路。

学问之道无他,求起放心而已。

幸福指数公式:幸福=所得/欲望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保罗·萨缪尔森

上心石。

菩提老祖,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和“方寸”在古语中是“心”的意思;而“斜月三星”则是字谜,谜底就是心。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自三四岁时,思天地何所穷际不得,至于不食。

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我在哪里?我在三楼,二楼在我下面,我在一楼,二楼在我上面,以我为坐标,有了四方上下;我在宋朝,唐朝在前,明朝在后,我在清朝,明朝在前,往来古今也以我为坐标。

元来无穷,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也。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1) 天人关系

体、用关系即天人关系

(2)  两一关系

太极与两仪的关系,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辩证关系

(3)  知行关系

(4) 义利关系

一向强调人的社会性,忽视人的个体性。因为对个体和权力的打压,使得民主和自由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我觉得这句话偏了。

群体性的利益就叫义,利是个体规则,体现自我利益。大义与小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中国哲学史上有两次重要的讨论,一是子见老子;而是”鹅湖之会,千古一辩。”

程门立雪,游酢,杨时,求教程颐。

道外无事,事外无道。先生常言之。

道在宇宙间,何尝又病?千古圣贤只去人病,如何增损道德?

道理只是眼前道理。虽见到圣人田地,亦只是眼前道理。

千虚不博一实。吾平生所学无他,只是一实。洪七公只教郭靖一招,亢龙有悔,郭靖天天上山劈柴,遇敌只用一招。

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

沈京似 一心一意一路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纪晓岚

朱熹,心即理

讲程朱而不能发展到陆王,必失之支离;讲朱王不能回复到程朱,必失之狂禅。

感知道德本体。

金庸出差让倪匡代笔,结果发现,阿朱被乔峰一掌打死,我们会心疼;

法拉利上有划痕,法拉利不疼,我们心疼;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也。

3.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存在论PK价值论

朱熹,客观唯心主义;陆九渊和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

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

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知与行

知——闻见之知PK天德良知

静中悟VS事上练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我那里还有一篇咒儿,唤作‘定心真言’,又名做‘紧箍咒’。”——《西游记》

陛下心安,则天下自安。

心学所强调的主体意识是每一个封建王朝所抵制的,如果每一个主体意识都觉醒,那满街都是圣人,中央集权不可能允许它存在。心学在一个不合适的时间和不合适的空间诞生,所以没能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只能在内心传播。反而但是传入日本,其正处于德川幕府时代,吸收了心学,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浩然书院

提问

1.阳明心学与禅宗理学的关系

起源于周敦颐《爱莲说》

宋明理学实现了三教一体化,出佛入老,综合创新,从政治哲学讲出人生哲学、时间哲学,并且取代宗教哲学,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获得主导地位

阳明提出了三房一厅的观念。

作为人,何为正确?

——把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

有时候我想问佛祖:对这个世界上的罪恶、贫穷和不公,你怎么能袖手旁观?

但我又怕佛祖也许会问我同样的问题。

——弘一法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