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成长励志管理时间管理自己

你把时间碎尸万段,你的时间就一文不值

2019-01-22  本文已影响114人  感姐谈个人发展

文/千载悠悠

你把时间碎尸万段,你的时间就一文不值

1.

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想静下心来读一本书,读了几页,随手拿起手机看看朋友圈。刷完朋友圈,顺便又点开微博、淘宝逛逛。等一圈逛下来,一个小时过去了,再拿起书,之前看过的内容记忆已经模糊,只好再翻回前面,一来二去觉得厌烦,索性放下了书。而一放下,这书多半是不会再看了。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正在学一门技能、准备一个考试、写一篇文章,在做这些相对“艰难”的任务时,常常会被娱乐、社交这些相对“好玩、容易”的事情打断。

工作中也是,本来要好好琢磨一下需要优化的方案,正在深入思考时,接听个电话,查收封邮件,同事过来说几句话,就被打断了思路。每天就这样被打断个五六七八次的,最后方案也没时间好好思考,拼拼凑凑随便做做就交了上去。

这正是我们容易犯的错误,看着很忙,但真正有效学习、思考、输出的时间非常少。

忙得像陀螺,却好像什么都没干成。

而成功的人,尤其是在某项技能上很精通的人,有个很大的共通点:心能静下来,能够全神贯注的投入工作,能够深度学习和思考。

我们普通人也曾有这样的体验。比如学生时代考试复习时,为了达到“考好成绩”的目标,或者在看自己很喜欢的书、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精神非常集中,大脑也很“活跃”。这时,我们对时间的流逝常常没有察觉,不知不觉间就过去几个小时,结果也令人满意——复习内容进展顺利,理解得也很深入;看书则对书中的内容有领悟。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比如写文的时候,前期用零碎的时间想好选题,收集材料。等真正开写的时候,一旦能够排除干扰,完全专注,就会像开了挂似的,文字噼里啪啦源源不断地流出。但如果被琐事频繁打断、干扰,等回头再写的时候,思路断了,就很难找到这种顺手的感觉。

这种静下心来的全心投入,是“心流”的状态。心流的概念,最初源自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的研究。他观察到艺术家、棋手、作曲家等在工作的时候几乎是全神贯注的投入,经常忘记时间,甚至感受不到周围环境的变化。这种由全神贯注所产生的体验,就是“心流”体验

2.

要修炼好一项技能,或输出有价值的成果时,必须投入高质量的时间成本。看似努力的努力没意思,最终,还是要看结果。

我们大多数人的时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早已被分隔成碎片。别说体验“心流”状态,有时稍微静下心来做件事都困难。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当然好,但要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深度学习和输出,太难。而一旦习惯了无法集中精力的浮躁状态,就无法沉下来做有难度的思考和输出,这无论对工作事业还是个人提升,都是个障碍。

怎么办?这里总结两个解决方法。

一是用碎片化时间做不太需要动脑子或者琐碎的事情,比如利用10分钟的零散时间整理文档、复习单词、看一篇短文章等等。毕竟我们无法让时间都是整块的,起床后、上下班途中、饭后休息,这些零碎的时间,浪费了太可惜,利用起来做些“边边角角”的准备工作。

二是尽可能的找到整块的时间来处理需要思考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回想一下自己的时间,其实我们是有整块的时间的,或者说可以调整一下,安排出整块的时间。问题是外界诱惑和干扰太多,该如何排除各种诱惑呢?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在他的学习理论中,曾提出过“刺激回避”的对应方式。刺激回避是说如果某个环境中的刺激会使我们产生不好的行为,那么我们就要采取脱离刺激环境的方式,避免自己不想出现的行为发生。

理论联系实际,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诱惑的威力大,就应该正确看待自身,不要过于“自信”,不要自负的认为自己一定能抵制诱惑。为了能够顺利的静下心来达成目标,我们需要谨慎的选择周遭的环境,远离诱惑干扰。比如在读书之前默默告诉自己,要开始认真学习了,把手机放在看不见的地方,强制自己不玩手机。如果一开始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也可以先定个小目标,比如从全神贯注30分钟开始,慢慢地找到这种“静心”的感觉,“心流”的状态,会越来越享受专注的快乐。

分享蔡志忠的一句话:“你把时间碎尸万段,你的时间就一文不值。”

2019的小目标定了那么多,要完成这些小目标,就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希望我们都能在新的一年,利用好时间,提高效率,最终达成自己的小目标。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悠悠谈天”,公众号既有个人学习成长,也有享受生活,欢迎关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