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人也有属于自己的光亮
“在只有凌晨才不会太拥挤的城市
我披星戴月独自穿行
窗外的一点一滴在此时此刻
才没那么急功近利
岁月平添了我的愁
混杂无形又巨大的压力
这是不是我生命中最难熬的时光”
有人在歌曲《生命中的时光》中评论说,生活不允许普通人内向。
可我想说,内向的人也有属于自己的光亮。
的确,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推崇外向性格的社会。
对孩子们来说,多数老师认为那些优秀的学生应该都是外向的。而作为成年人,我们之中的许多人都在为那些秉承团队协作精神的机构工作,那里的办公室没有任何隔断,那里的价值观是“人际关系”高于一切。为了推进我们的事业,我们不得不在公司的期许下,在大庭广众之下不遗余力地提高自我价值。
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你应该知道对沉默的偏见往往会引发严重的精神痛楚。如果你是个孩子,也许你会在无意间听到你父母因为你的羞涩而必须向他人道歉。
即使你是个成年人,你可能也会因为想读一本好书而谢绝参加一个晚宴邀请从而感到内疚和痛苦。或者你更喜欢一个人去餐馆吃饭而不用担心自己的打扮会给同行的人丢脸。或者常常有人对你说“你脑子里装了太多东西了”——这是一种对表现沉默和深沉之人的不满。
内向,同它的“亲戚”们——敏感、严肃以及腼腆,在当今社会都被看成是一种次等的个人性格,一种介乎失望和病态之间的状态,以至“内向”这个词听起来都带有一丝贬义。
然而,我们在不假思索宣扬外向的同时也忽略了一个严重的事实。很多伟大的思想、艺术还有发明——从进化论,到梵·高的《向日葵》,再到个人电脑——它们都来自安静而理智的人,他们知道如何与自己灵魂深处的思想交流,并在那个安静的世界里发现宝藏。
影响甚远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于1921年出版了一本重磅的心理学著作——《心理类型学》(PsychologicalTypes),书中将内向者与外向者作为人类性格的中心建构。荣格说,内向者往往是被内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而外向者则倾向于关注人们外部的生活及活动。内向者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他们之于身边事物的意义上,而外向者则会投身到事件当中。内向者会在他们独处的时候为自己充电,而外向者则会在社交活动满足不了自身需求的时候为自己充电。
如果没有那些内向者,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将不会有: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叶芝的《第二次降临》、肖邦的《夜曲》、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动物庄园》、戴帽子的猫、谷歌、哈利·波特系列……
即使是在一些内向性不明显的领域,如金融、政治甚至行动主义,许多伟大的飞跃都是那些内向者完成的。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人物,如埃莉诺·罗斯福、阿尔·戈尔、沃伦·巴菲特、甘地,以及罗莎·帕克斯——他们的成就并非刻意而为,而恰恰是受益于他们内敛的性格。
正如科技新闻记者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在报道中所写的:“有的人并非一受到外界刺激就匆忙反应,而是先有定力地细察一番。”
很多内向者同样也是“高度敏感”的人。这听起来似乎还挺有诗意的,而这却是心理学术语。
如果你是敏感类型的人,那你会比普通人更容易被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或者一句朗朗上口的话、某种特别善良的行为而感动得一塌糊涂。也许你会比别人更容易对暴力和丑闻义愤填膺,而且你应该会是一个暗室不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的人。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也许别人会说你很“害羞”,在面对别人对你的评价时,你会觉得异常紧张,就好比你的演讲或者第一次约会。
高度敏感的人,更具有同理心,更能倾听和理解别人,更会有一些别人轻易不会有的想法。现在来想想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是不是比以往更敏感、更加理解自己,更具有包容性。
内向者能成为领导者吗?究竟是我们的文化决定了我们对外向在事物的自然规律中的偏好,还是社会因素决定了这一切?从进化论的角度看,内向必然有其作为性格特征存在的理由,那么这个理由是什么呢?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那你是打算顺其自然,还是强迫自己外向并展示自己呢?
无论哪种性格的人,都是有“自在生活”的权利和能力的——前提是自己要正确面对、善于发现和把握。“学会接纳和珍视真实的自己”。“世界需要你,并且表达的方式不拘一格,安静亦有渠道发声!”
有人说,内向属于性格,外向属于礼貌。
有人问,“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看起来友善,却总是独来独往?”
回答说, “待人友善是修养,独来独往是性格。”
那你们对内向的人有什么看法呢?
本篇想法来源于云村的小伙伴们对我的评论陆陆续续的点赞,加之愈发关注自己的内心,觉得有必要记录下来。身边的人千千万,大概千千人都是如此吧。
上网查资料时发现了苏珊·凯恩的《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内容大都整合于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