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应该怎么参观?
李开复在《奇葩大会》做过一次关于人工智能的演讲,预计10年后人工智能可以让50%人类失业。而机器不能替代掉的工作会集中于艺术、文学、影视和娱乐等具有人文风格的领域,因为人工智能不懂什么叫幽默、编剧、游戏、娱乐。
不知是人们意识到人工智能进步的社会对艺术方面的不可替代性,还是日益增长的物质丰富生活促进对精神生活的追求。2016年来南京博物院参观的人数已经超过280万次观众,当日3万次最高纪录,相当于每3个南京常驻人口中有一人来过南博。而南博被市民广泛关注的《法老王》展,也在五个月开展期内接待了31万游客。
数据量惊人,在南博服务的这一年也真真切切感受到南博的“人满为患”。然而,在志愿服务的咨询中会发现,大部分人只是更愿意去博物馆,或者带着孩子去博物馆,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参观博物馆。
经常会被游客问到“我应该如何参观这个馆?”“我刚刚走完这个历史馆,下面应该看哪里?”还有甚者“南博都有什么镇院之宝?什么?18件呢?那他们都在哪里?”
为何来参观博物馆?
娱乐。南京博物院一院六馆,历史馆、艺术馆、特展馆、数字馆、民国馆和非遗馆,参观内容可谓老少皆宜,均可各取所需。很多游客进馆之后,就一个问题,民国馆在哪里?或者来南博在茶馆听一下午戏剧。将博观物的功能扩大成寓教于乐的市民场所,这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欣喜的,越是市民化的博物馆,越能将逛博物馆这件事深入人心。
学习 。很多参观博物院的游客是带着学习的态度,是为了扩大视野而来。来看一眼金缕玉衣,来目睹一次镇院之宝或者是来欣赏大量的瓷器,或者就是随便看一看长长眼。还有些家长或者学校老师带着孩子来博物院“玩”的。最近还涌现一批拿着和博物院相关卷子来完成作业的。无论哪种,都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
那么对于没有那么多渊博历史知识支撑的非专业人士,出于学习或者历史文物的兴趣应该如何参观博物馆呢?
1,不带功利的参观。
大部分参观博物院的人都是不带功利的,随着性子走走停停,看到多少是多少。可是仍然会听到各种攀比,家长问孩子“今天看了多少件展品?看懂几个?”功利性的参观会极大的降低兴趣。
2,尽可能的安静欣赏。
在博物馆志愿服务中,最重要工具是举着“静”的牌子巡馆,提醒游客小声安静。之前听过一个博物馆介绍的节目,提到利用“不要打扰这些沉睡多年的文物”的话语来劝说游客安静。但是,在博物馆里需要安静的不止是文物,难道不更应该是观众自己么?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才能够全身心的感知到某一个文物更深的细节,了解到背后的故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1846724/41919108ab537d98.jpg)
例如,南博的镇院之宝之一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透雕人鸟兽玉饰件。初看他不过是武器上一个配饰,仔细观察这件配饰是一个蹲踞抬手的侧身人像,头戴一顶高帽,帽顶还有一只硕身翘尾的小鸟。也许后退几步再看,似乎像是一个带着小短帽的老头,弯着腰。深入观察细节,发现整个配饰的钻孔抛光精雕细镂,这是一件距今约5000年的作品,会不会对工匠技艺钦佩不已。这些都需要安静的环境安静的心细细品味。
3,最大可能拓宽兴趣。
无论在参观过程发现任何感兴趣的或者疑惑的点,都把它们记下来,这是建立和文物的联系,拓宽兴趣的最佳方法。
例如,在一次服务中,被游客问到,“商周时期有饕餮纹的青铜器在哪个展馆?”当场哑口无言。于是,回来做做功课。原来饕餮纹常见于青铜器上的一种兽面纹,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
![](https://img.haomeiwen.com/i1846724/6452c87ad7ef00f2.jpg)
于是,下一次再参观博物馆,可能会死磕兽面纹。这样反复多次,兴趣被拓宽,也找到参观博物馆的好方法。
试试以上方法,你会找到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