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非“跳”不能读也
01
“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话出自清代诗人袁枚之口,如今依然广为人传也。你说它是真理吗?当然不是。可为什么这句话能被人口口相传传了三百多年呢?因为它放在某些情境当中,是说得通的。
而且这句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如果外界给了你一定的紧迫感,给了你一个deadline,看书的效率会高很多。
根据这句话,我引申出了另一个观点,“书非跳不能读也”。这个观点也并非真理,但是在某些情境当中,是非常有道理的。下面且听我一一道来:
02
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我们学习的顺序是一年级,二年级直到高年级,一直是按部就班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往上走。
而看书也是,从第一页开始,一页页地往后翻。这一页没读完,是万不敢翻到下一页学习的,生怕漏了几句话,漏了几个公式,后面的知识就学不会了。
十几年下来,这种谨小慎微的学习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只见那一本本书,翻了几页,或因为看不懂,或因为没有了兴趣,这本书就被我们搁置在书架上落灰了。至今我都还不知道这些书的主题是什么,为我提供了什么价值,能够怎么样为我所用。
其实又何止是书呢?自从16年在线教育兴起至今,我不知不觉地屯了很多的网课。这些课程,我也是慢悠悠地从第一课听到最后一课,不论是时间管理的,写作的,阅读的,手帐的,或是得到系上古典老师的,李笑来老师的,刘润老师的...
这么多的课程,如果中间中断了一两节,我是很不情愿将它们落下的。一旦落下,又不愿意回头学的话,那这门课在我这儿就烂尾了。所以,这些课程基本都烂尾了...
电脑前手机前的你们,是否也跟我一样,还延续着小时候那套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学习的老办法呢?是否也像我一样,一本本书没翻了几页就搁置在书架上落灰,一门门课程听了几节就丢在了一旁,回忆的时候,发现好像花了很多钱,却啥也没学到?
03
最近沉迷写作不能自拔。而大量的写文,就要求有海量的外部输入。陈旧的一页页翻书法,在我这里变得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检视阅读,找到感兴趣的观点或话题,再跳转到相应的页面去浏览感兴趣的内容。
这种带着目的的,带着好奇心的,略有点功利的阅读方法,让我在短时间内斩获了不少好书,也收获了很多新鲜的观点。
同时,作者在论述观点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有趣的案例,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手法,带动了我跟着他一起思考,这个过程让我受益匪浅。
我慢慢体会到了,这种跳跃式的主动阅读和仪式感般地捧一杯清茶一页页慢慢翻读,在快速获取新知方面的重大差别。
也许那些经典的名著、小说,我们依然需要保有这样的仪式感,依然需要整块的时间,细细去品尝。但是更多的工具类、知识类书籍,我们完全可以解下那根绑在脚上的镣铐,跳跃式地速度。过程中的爽感,体验一次你就知道了。
04
其实这些年来,被束之高阁的又何止是书呢?那么多没有完结的课程,很多连打开都没有打开过。
昨天下班后,我在老姜公司楼下散步,突然想到一年前购买的几个得到的专栏,基本上中后期的课程我都没点进去看过,甚至不知道大咖们讲了哪些有趣有料的内容。瞬间对自己的浪费行为感到无比肉疼。每个专栏都价值199呢,过去这一年里,你都学到了些什么?
带着一点点肉疼,揣着满满的好奇心,我重新打开了刘润五分钟商学院专栏,跳跃式地收听完当前最感兴趣的知识管理的话题--《你每年读的书,有100本书吗?》,以及从这篇文章链接过去的--《快速学习:如何用20小时,快速学习?》。
快速阅读这正是我最近在探索和研究的领域。用这种跳跃式的学习法,帮助我迅速掌握了快速学习和理解一个新行业的办法。
光是这一个技巧,就把我的心填满了,当场就感觉值回了票价。
所以,并不是非要一课课慢慢学习过去,才能够值回一门课的票价,才能让你有最大的收获,不是的。
跳跃式的学习,翻找你最想学的那部分,用心用力去学好它们。只要学到你想学的,能够为你所用,这门课,这本书,就值了。
所以啊,书非跳不能读也,课非跳不能听也--这是知识焦虑时代,缓解焦虑的一剂药片。拿好了哟,慢走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