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听书笔记

2019-11-28  本文已影响0人  伍七九

在一个家庭中是亲子关系重要还是夫妻关系重要呢?很显然是后者,如果能让孩子看到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和谐,自然也会有更多的安全感,心理也会受到正面的影响,所以我又开始听了这本《亲密关系》。

一、亲密关系的本质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拥有美好的亲密关系,但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能得偿所愿。

在寻觅伴侣的旅途中,我们不断地寻找、失去或离开某个人,如此反复循环,直到寻得理想的伴侣,或者寻个勉强凑合的人,一辈子不如意。

亲密关系问题的真正根源像个无解的谜,我们为什么非TA不可的背后,其实有着不为人知的目的。有人也许会诧异,但事实上所有亲密关系的问题和挫折都为了这个目的而存在。

表面上看起来,我们似乎只是孤单或渴望能有人分享我们的喜怒哀乐,但事实上每段亲密关系的背后,我们的灵魂都指引我们去体验灵性上的满足。可以说,朝夕相处的亲密关系是高层级的“灵魂关系”的第一阶段。

现在我们来了解所有人际关系共同的必经阶段及其原因,并找出一种简单又自然的方法来克服障碍,向更高层级的“灵魂关系”迈进。

二、月晕现象

在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一开始是相互吸引,然后再一步步碰撞出浪漫的火花。

我们一生中遇到的人成千上万,为什们恰恰是“那一类”人夺去了你的心神?是一见钟情、化学反应,还是寂寞?然而所有的事实证明,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这个主要动机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吸引磁场”。

1.吸引磁场

根据动机理论,人们的行为都是在其动机支配之下而做出的,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某种需求。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他/她的陪伴、照顾、了解、支持、赞赏、抚摸和相拥而眠。

我们孩提时代就学会让别人来满足我们的需求,这个别人就是爸爸妈妈。在孩子小时候最主要的两大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这两类需求都是来自人类共同的“爱与被爱”的本能。

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在孩子努力寻求归属感时,他们很快意识到,如果想要永远被爱,并成为父母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最好的办法就是证明自己具有特殊价值。于是“想要变得特别”的欲望就诞生了,而这一欲望正是激发我们浪漫情怀的主因。

案例:在改装成舞厅的体育馆里,一群男生站在那儿装酷,无视女生的存在。每当有漂亮女生经过时,这些男生的话题就会开始讨论一些“有男子气概的事”,像是周末和不良少年打架啦,去墓地冒险啦。从头到尾都在装模做样,好像旁边的女生一点都不重要。

实际上,女生在他们充满幻想的心中越重要,他们越是虚张声势,不理不睬。因为他们需要她,所以他们有“想要表现得特别”的欲望。

顶级企业获得成功是因为认真听取了客户的建议,并积极投资于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技术、产品和生产能力。但后来遭遇失败,也正是这个原因。盲目遵循“好的管理者应与客户保持密切联系”,有时可能是致命的错误。

想要表现得特别

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没有得到来自父母关于归属感的感受以及确定他对家庭很重要时,他就会在一生当中不断地去寻找谁能够给他带来这样的感觉。

当我们遇到这样一个人,仿佛找到了那根丢失的肋骨,瞬间圆满了。于是我们犹如扑火的飞蛾,不顾一切。荒谬的是,为了吸引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假装自己有那些需要那个人来弥补的特质。比如说你想找一个自信的人作为伴侣,那么你就会认为一个自信的人是不会喜欢一个特别自卑的人,所以你在这个自信的人面前,就会尽量地去表现出自己自信的一面。

但在这个过程中,对方也在努力地寻找那个能弥补他缺陷的那个人,对方会是你期盼已久的“梦中情人”吗?

2.期望与需求

幼时的需求是你幻想梦中情人的根源,你相信这个梦中情人会满足你所有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梦中情人的要求变得愈来愈复杂,你的期望越来越高。

你会以梦中情人所拥有的特质作为寻觅伴侣的准则,在潜意识中你把准情人和梦中情人相比,选出和梦中情人最相似的作为你追求的目标。然后就着手将那个人塑造成我们心中的理想伴侣。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用明说和暗示来改造自己的的对象。明说就很简单,就是直接告诉对方你应该怎样。如果不想明说,那么,在伴侣没有满足你需求时,你就必须十分依赖肢体语言来表达你的不悦。不说话再加上难看的脸色,通常就能达到暗示的效果。

在亲密关系的互动中,如果一个人感到失望、愤恨,一定是因为伴侣没有满足他的需求。这源于一是他内心缺乏爱(如果我们需要某样东西,一般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二是如果没有某个人(例如父母)来满足他的需求,他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没有足够的爱。希望从伴侣身上得到爱,只会让他从前的想法牢不可破:没有人爱我,世界没有爱,世界上的人也没有爱。

我们需求别人来爱我们,那就是否认我们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

不管我们多努力地运用暗示或明说的道理,试着让伴侣“变得更好”,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我们行为背后的需求,并不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爱。

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深处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另外,学着接纳你的伴侣,也能让你学习到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

如果我们执着于期望和要求,那么,我们寻觅真爱的任务注定会失败。你终究会发现,你的需求永远不会得到满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愤恨。如果你感到愤恨,那么代表月晕现象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你进入了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幻灭阶段。

三、幻灭阶段

什么是幻灭?

小时候,我们总以为齐天大圣是真的,长大后的某一天我们突然发现齐天大圣是人扮演的,这就是幻灭。

幻灭,往往给人负面的印象,让人联想到愤怒、绝望甚至背叛的感觉。事实上,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再被错觉所迷惑,让我们能从“向外寻求快乐”的错误思想中跳脱出来,让自己的内心本自富足。

1.偏差行为

一般而言,在我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伴侣的改造计划又全都不起作用的时候幻灭就来了。

这时候我们会做一些“偏差行为”。前面提到当孩子小时候最重要的两大需求即归属感和确认自己重要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会导致四种主要的“偏差行为”。

——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报复心理(你伤害了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

——自我放逐(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

前两种行为的目的时满足孩子的两大需求,而后两种则是孩子在觉得需求永远不会被满足时,被深刻的沮丧、痛苦驱使而作出的毁灭性行为。成人的亲密关系能让旧伤复发,当你因为需求不满而愤恨时,就会让你做出和小时候相同的偏差行为。偏差行为的目的往往是要控制伴侣,借此避免梦想幻灭。

①引起注意

为了引起伴侣的注意,我们可能会装作可爱、亲切、坚强、聪慧、勇敢 、有趣等。但是很快这种吸引注意力的方法就会被识破,当你发现自己不再被注意或赞赏,你会变得更加沮丧,接着,就会做出第二种偏差行为——权利斗争。

②权力斗争

随着沮丧越来越重,权力斗争慢慢演变成双方争夺亲密关系主控权的战斗,双方都努力地想要改变对方的想法、话权和行为。

在亲密关系中,和伴侣展开权力斗争,就是为了避免和拖延自己心中浮现的不愉快。这种痛苦的根源和我们幼时需求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当你打算正视争执背后的问题时,内心会告诉你将要面对的伤痛你承受不起。

我们从小到大,经历过令人心碎的痛,当时我们把所有压抑的痛苦都丢进潜意识里储藏起来,然后忘记。但在亲密关系的互动中,这些潜意识的伤痛总会不经意间左右我们。

③报复心理

报复的倾向,在权力斗争刚开始的时候就会出现。你会刻意伤害对方,从而减轻自己的痛苦。在报复的时候,你会得到一种快感。因为,要超脱自己的痛苦需要很大的努力,但借着报复来转移注意力却很简单。

想要知道,你和伴侣的互动中是否夹杂着报复,是有迹可循的。如果你因为伴侣的痛苦而沾沾自喜,那么你就是在报复对方。

在亲密关系中,察觉报复的迹象并选择改变,是很重要的。思考一下,你和别人发展亲密关系的原因,你就会了解,你的目的并不是要伤害任何人。争吵是谁“开的头”并不重要,因为这并不是任何人的错,会争吵是因为你内心的创痛需要治疗。

④自我放逐

自我放逐就是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失败的,都是没有价值的,完全是一种破罐子破摔的状态。这一状态会一直延续到她的婚姻关系中,只有找出好的解决方法,他才能治好自己童年的旧伤。

2.因果关系

亲密关系能治愈我们的旧伤,但在过程中,我们必须先体验对我们造成影响的旧伤。这时候问题来了,我们本来应该用负责的态度来处理伤痛,却往往怪罪伴侣伤害我们。然后我们会尝试控制他们的行为,确保他们不会再犯。

每段亲密关系都会遇到困难,而每个问题的背后,都伴随着某种情绪的伤痛。就是这种伤痛,导致争吵、批评或相互指责。

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却纵容自己任意发怒,这将会导致两人的感情渐行渐远。

从表面上看,争执的双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对的立场,但事实上,所有的争执都起源双方共同的痛。只要能察觉彼此的问题,他们就能化争吵为理解。

3.愤怒情绪

在权利斗争中一定包含愤怒的成分,刺激我们做出无情的行为,诸如攻击伴侣的人格,拳脚相向或冷战。

其实,我们对伴侣发怒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怒气能够麻痹我们心中的痛苦,压过所有的消极情绪。第二,就是让对方有罪恶感,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控制对方的行为。

不幸的是,用愤怒来保护自己,永远比面对痛苦要容易得多。只是我们习惯用攻击、情绪抽离和被动攻击这三种方式来表达愤怒。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愤怒呢?作者的建议就是,如果你能够直接面对你内心当中最深层次的伤痛的话,无疑是解决亲密关系中的矛盾的最好的方法。

只有放下自己的立场,接近对方,诚心希望好好沟通,我们才能快乐。在这里有八个重要问题能引导我们做出真正有效的沟通:

a 我想要什么?

b. 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

c. 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d. 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否似曾相识?

e. 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f. 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g. 情绪背后有那些感觉?

h. 我能不能用爱回应这种感觉?

当我们能诚实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亲密关系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另外,与亲密关系无关的问题,也能借由跟伴侣沟通的方式解决。

4.爱意

爱是能回应一切痛苦的。在亲密关系中,痛苦其实是一种转机,能让我们成长并摆脱目前所受的限制。

爱意的产生,是由于灵魂在驱策我们去学习如何真心地爱自己和对方。它能让我们克制冲动,用负责的态度来处理我们心中的不快,不致说出责怪或指责的话,而用理解、体谅的话来替代。这样,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才能够成长,并了解真正的自己。

5.赢在心态

逃避痛苦、不愿面对的倾向,只会延长我们所受的考验与苦难。许多人在面对痛苦时都会倾向逃避、挣扎、发怒或反应过度,因而使痛苦加剧。但是,由于我们的不完美而产生的痛苦也不会自动消失。

如果能坦然面对痛苦而不抗拒,那么痛苦就会转变为一份礼物,让我们更有自信,更相信自己,更接近自己的灵魂自由。

四、内省阶段

当幻灭的阶段移至内省阶段时,你就得到一个机会去检视自己的内心并发觉所有亲密关系的源头。

内省则会让你有更深的洞察力,去揭开错觉的面纱,从而大大改变你对自己的看法。

绝大多数的亲密关系都会让人有些失败的感觉。如果你把伴侣当作满足你个人需求的工具,那你很快就会觉得要不是自己选错了人,要不就是爱的火花已经熄灭。

但如果你把亲密关系当作学习无条件的爱的途径,那么你的决心能让你渡过难关,体验更美好的快乐和亲密。而这个阶段中,潜意识中的陷阱无数,而你的努力好像都是白费。而要突破这些看似固若金汤的障碍,我们必须学会“穿墙而过”的艺术。

1.穿墙而过

内省通常被看作亲密关系中最丑陋的阶段,因为你觉得伴侣不再像从前那么迷人了。你已经习惯了用一套固定的方法来对待彼此及处理不断浮现的老问题。

在这个阶段,亲密关系中的所有事情都不能让你满足,你可能会感到难以捉摸的倦怠感,无聊,过度的幻象,上瘾的行为变本加厉等,而且还觉得自己不管做什么都不能改变现状。这些无形的墙,势必让生活变得十分艰辛。

停滞、死气沉沉、缺乏兴趣或燃烧殆尽的感觉是亲密关系遇到墙壁时最早出现的信号。这时候,我们必须开始内省,或“寻找灵魂”才能让亲密关系继续成长。

如果你现在或将来身处此种情形,你必须非常谨慎地选择回应的方式。逃避解决不了问题,但我们可以选择“穿越”障碍。那么这道“墙壁”到底是什么呢?

2.受害者监牢

史蒂芬·卡普曼,曾提出“戏剧三角形”模型,就是当你遇到一个问题时,你只能用三种身份来看待它,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

①受害者

遇到问题时,你首先会采取的位置是“受害者”。你感到恐惧、自悲自怜、抱怨,觉得自己被当成了替罪羔羊。处在受害者的位置,不管时间长短,都会让你害怕再次受到不平等待遇,被处罚以及其它形式的牺牲。于是,人类处理问题的机制会驱使你采取一个比较好的位置来处理你的问题,这时候“迫害者”的角色就登场了。

②迫害者

心存责怪、自认优越、追求完美的迫害者会愤怒地设法逃离痛苦,于是他会把问题怪罪到别人头上。

案例:在运动比赛中,输的那一队通常会非常懊恼。你会看到他们责怪裁判不公,攻击对方球友作弊等,但最后每个队员都会把计分板上的败绩,扛在自己肩膀上,责怪自己“表现得不够好”,不能让球队胜利。

但你为什么要迫害自己呢?纯粹是因为你已经没有人可以怪了,而迫害自己可以让你不必感受当受害者的悲惨。你会不会因为一件小事就骂自己笨?这就是你心中迫害者在压抑你心中的受害者,同时驱策你进步。虽然有人不介意一直活在愤怒和严苛的完美主义之中,但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过得快乐一点。于是,就到了“拯救者”现身的时候。

③拯救者

我们心中拯救者所做的事,就是努力地让我们处在没有痛苦也没有问题的理想境界。

案例:如果你觉得肩膀疼,你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疼痛的位置,并且按摩那里,如果严重就找医生。当你在寻求解决的方法时,你可能会抱怨一下(受害者),甚至对造成酸痛的原因,枕头或被子生气(迫害者),但你现在最关心的是把肩膀治好。(拯救者)

拯救者最正面的态度,是除了同情受害者之外,也同情迫害者,并提供有益忠告。但许多人不明白,其实拯救者的态度才是让受害者保持软弱无助,且让迫害者得以放纵脾气的原因。   

当生活中出现问题时,你可能会在“受害者监牢”里不断转换角色,在选定自己的角色后,再借助周遭的人来填补另外两个空缺。这三个角色是在不断地变化,而如果你处理不好你的婚姻的话,你很有可能会进入“受害者牢笼”的墙壁当中。无论角色怎么转变,都会给双方带来不断的痛苦。

3.受害者监牢中的陷阱

“受害者监牢”中的陷阱虽然复杂,但要得到自由却很简单,只要有诚恳的意向,问题就容易多了。让我们看看几个陷阱的例子,并探讨真理所带来的让人自由的可能性。

①左右为难

“左右为难”的情形,发生在你必须在两个当中选一个的时候。问题是,不管选了哪一个,你都会觉得失去了某样重要的东西。

要突破左右为难的困境其实不难。首先,要选择真理。什么是真理呢?就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还有就是愿意接受两个选择中的任何一个,或两个都不选。在两难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当成悲剧的主角,诚心去追随你的内心,一切都会峰回路转。

②对家庭死忠的监牢

对家庭死忠有许多表达方式,包括你遵守的戒律、做出的牺牲、采取的信念,以及处理事情的方式等等,这些都是在你出生的家庭中形成的。如果本着队家庭死忠来做事,你就是照着固定的模式、规则和信念在做事,这样只会限制现在的你,没有任何益处。

另外,对家庭的死忠会让内省阶段的死气沉沉更加恶化。如果不挣脱死忠观念的束缚,你有可能把这个包袱传给你的孩子。

③牺牲心态的监牢

在亲密关系中,牺牲心态就是为了家人我不得不做一些事情,哪怕我自己并不开心做这些。但为了家人,我选择牺牲自己。

当你的亲密关系到“内省阶段”,你会开始质疑你的“付出”有多少出自真心,又有多少纯粹出自义务,你厌倦了牺牲的行为。

牺牲心态会以三种方式来危害你的亲密关系:第一种是你会觉得自己是被迫牺牲的,因而感到愤恨。第二种是为了摆脱不断牺牲的模式,你会放纵自己做出对方难以接受的行为。第三种就是心力交瘁,这时候你很想一走了之。

要想为牺牲模式画上句号,最好的方法就是自觉以及负起全责。只要你有意愿,真心的付出能让你了解真正的自己。

④依附情节的监牢

在你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如果失去了父母的爱,那么你会因为失去归属感而痛苦,并且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于是你就会放弃一大部分真实的自己,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你认为父母会喜欢的样子,这就叫做依附。

依附情节令人窒息的结果,在内省阶段最为明显。感到窒息的人会觉得没有自己的生活,而且很想责怪伴侣夺走了他的生活,想要推开伴侣。

想要破除依附情节,你并不需要逃离自己的亲密关系,你可以选择做真实的自己,能否面对即将到来的一连串连锁反应。在你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以及你愿意接受伴侣不必当你的供给者这项事实时,你的意向就能实现。

⑤竞争的监牢

造成竞争的根源是“不足”,也就是相信没有足够的资源可以分给每个人。如果你相信这种想法,那么你就会以“不足”的观点来看整个世界,因而觉得没有足够的爱可以分给你,所以你必须打败其它竞争者才能得到你所需要的东西。

争当特别的人,也会发生在你的亲密关系中。比如,你会和伴侣相互比较,而把朋友、孩子当作奖品(你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或者你可能单纯地向伴侣证明你比他特别。

当你把竞争带进亲密关系后,你想当特别的人的欲望,会让你和伴侣不断较劲,造成伴侣之间的裂痕。想要结束竞争,你必须觉醒,并且诚实地面对你看待亲密关系的态度。

⑥死亡的诱惑

“死亡的诱惑”所代表的是你害怕面对更多痛苦的恐惧。也许你并不想死,但是你害怕继续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恐惧,跟想死的欲望也相去不远了。

在遇到这种挑战时,很多人都会说:“我再也不想有这种感觉了,我情愿死。”

在这种状况下,不管你做出什么选择,都应该选择以生命为动机。选择了生命,希望、清晰的目标和方向感都会随之而来。

如果你发现亲密关系陷入僵局,不能或不愿意亲近伴侣,那么你必须注意到这种僵局背后的力量。“死亡的诱惑”促使你你情愿让亲密关系停滞不前甚至结束,也不愿面对自己或伴侣不可爱的那一面。如果你面临的处境让你很想死,或很希望亲密关系结束的话,也请正视你所承受的痛苦。

4.走出受害者监牢的原则

在亲密关系中,有很多的“墙壁”包围着我们,要如何才能“穿墙”呢?如何走出受害者的监牢呢?虽说亲密关系是没有公式的,但还是有一些原则是共通的:

①.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你必须得突破自己的认知,先得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

②. 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就是当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不仅仅解决的是洗碗或电费的问题,而是你内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问题。

③. 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④. 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之百负责。婚姻生活是你一个人的事情,是你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内心,调整自己的状态,然后了解自己内心的这个缺口就能解决的事情,不要去怪罪别人。

⑤. 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就是能够问出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发现亲密关系当中到底有什么问题。找到这个问题,我们就更加接近自由。

⑥. 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就是一切的东西,只要你用爱来对待,用爱的方法来解决它,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五、启示阶段

启示的阶段,虽然很很短暂,但它对一个人的生命却会造成深远的影响。当你能够看清自己的本质时,你就会得到“启示”。

启示可以很戏剧化,也可以很微妙。有时你可以马上察觉它的存在,但有时它却以不易察觉的方式,一点一滴地渗入你的脑海中。

在亲密关系中,启示有三种呈现方式:第一种,启示推动着你的力量,让你从一个阶段迈向另一个阶段。第二种,以毫无察觉的方式显现。第三种,让你有自己选择的力量,而不是听天由命或辛苦地走完亲密关系的前三段。

想要接触到自己的灵魂,不一定非要按部就班,你可以走快捷方式,穿越“量子隧道”。

1.量子隧道

化学中有氨气分子(NH3)的理论,就是氮原子处在由三个氢原子所形成的三角形中心。

根据氢原子的特性,氮原子根本无法离开这个三角形,但科学家发现氮原子能够瞬间消失并出现在三角形的外面,然后又很快回到三角形的中心。于是,科学家就做了一个假设,就是氮原子穿越了“量子隧道”,所以能自由移动。

用它来说明“启示”呈现的方式,却是一个很好的比喻。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陷于怎样的困境,只要我们的意愿是想了解无条件的爱,就有机会穿越“量子隧道”,从而立刻体验到灵魂关系。

“量子隧道”在亲密关系的各个阶段都是存在的,所以如果你愿意和伴侣一同体验,从月晕阶段直接跃入灵魂关系,也不是不可能。

2.相信爱

在亲密关系中,启示对你的影响越深,你越能察觉每个问题背后的礼物与经验,了解到每件事的背后都有爱的存在,没有例外。

当你离开启示阶段,启示仍然会在你心中留下深刻的印痕,让你面对困难仍能心存希望,并相信只要决心选择爱,就能度过所有的困境。

不管是一步一脚印地走过亲密关系的所有阶段,还是走快捷方式穿越“量子隧道”,到最后灵魂都一定会让我们了解到爱的真正目的,从而踏进灵魂关系的大门。

3. 允许

灵魂关系的关键就是允许,当然这不是要你整天呆坐着无所事事,而是要说尽人事听天命,让一切都顺其自然。

如果你能够明白允许的道理,那么你所做的事就是出自灵感、创造性的想法以及启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