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学习之专家说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88444/21dfa4a854f404dc.jpg)
今天又迎来了一次学习的机会,上午调了课,去河师大听陶然老师讲《说明方法“变形记”》,和教研员刘萍萍老师的专题讲座。
陶然老师的这节示范课属于九年级复习课,和我们平时的讲课方式大有不同。复习课其实并不好设计,可陶然老师的示范课让我们耳目一新。她的设计非常新颖,以问题情境导入,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从梳理中比较,从比较中找问题,一步步让学生理清思路,学会解决问题。
陶然老师说,我们不能把答案直接给学生,那样只会显得我们很厉害,那是我们的高光时刻,但学生的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怎么办呢?我们得让学生在梳理和探究中一步步得出结论,这样才能内化于心,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刘萍萍老师说,上课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读,二提,三记,四背,最后提炼概括。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把老师的问题变成学生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承认,陶然老师这节课无论从设计上,还是实践上都特别好,好到无可挑剔,可这样的课也只能是“磨”出来的,给人不真实的感觉!首先这节带生课所带的学生仅有24人,我想这绝对是一个班的佼佼者;其次从设计课题,到搜集资料,再到制作课件,不知道经过几层打磨,不知道有多少人出谋划策;最后,他们用的学生来自新乡市最好的初中。我们常说“因材施教”,我们农村的孩子大概率是没有这么优秀的。
刘萍萍老师在做专题讲座时,给出了我们一线老师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也给我们灌输了太多的理论。比如,我们天天都在提的情境教学,到底什么是情境呢?刘老师告诉我们,情境有三个:日常生活情境,文学体验情境,跨学科学习情境。我们的课堂,要创设新颖、有趣、内涵丰富的情境,设计多样的问题或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欲望。我们也想呀,但问题是,我们班的孩子除了对手机游戏感兴趣,无论你说什么人家都只管睡觉。
刘萍萍老师又说了,如果学生不感兴趣,那说明你设计的问题有问题,那就试试更新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他们为自己的问题寻找答案,就有了内在动力,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刘老师说,我们不妨让学生自主预习,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自己设计几个问题,最后我们把学生设计的问题搜集起来,选择那些有建设性的问题拿到课堂上一一解决。呵~~专家老师只是上嘴唇碰下嘴唇说得容易,如果刘老师能来我们学校教一个月的课,不知道还会不会认为自己的这个新模式切实可行。
当然,刘萍萍老师的讲座听着特别的热血沸腾,现场感觉自己又能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了。可回到学校,看到我们的真实学情,不由得一盆凉水从头灌下来。在校门口值班和张老师聊到今天的听课,张老师是体育老师,他也长叹一声:我们的学生上课铃响了都不知道快跑两步,上课能听懂话的也不过十几个人,让专家来咱学校亲身实践一下,再发表意见吧!
下午在四班上课,我把刘老师的教学建议说给孩子们听,底下立马“嘘”声一片,大呼“不切实际”。然后孩子们给我提了建议:老师,能不能以后不要再去听专家讲课了,你再去听专家的讲座,一个好老师就要被磨灭了!孩子们又告诉我:老师,我们觉得你现在的教学方式就挺好,适合我们,千万不要听专家的话!呵~我这是被肯定了吗?
但我非常认同刘老师说的一句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