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
春节快要到了,我想对远在家乡的父母说:“爸爸妈妈,一年到头了,辛苦你们了!”不知道,今年的年是不是还是跟往年一样,还是会有新的变化。
过年,对小朋友们来说,是穿着新衣服,口袋里灌满零嘴儿,然后开开心心,喜气洋洋地玩儿,各种烟花爆竹,各种电视,电脑,游戏厅的出入;对于四十岁以下的成年人来说,分两种,一种是“赌桌之约”,感觉整个新年是要把牌桌坐穿,经过一年到头的打工挣钱,似乎不花在三五成群的赌友身上,心里特别不快。一方面预示着,往年外出的收成,一方面也是尽情享受聚少离多赌友之间的惬意;对于年纪更长一些的,是玩一些慢条斯理的小牌,或是带着儿孙,享受怡弄儿孙之乐。当然,年轻的妇女儿童,还很喜欢逛街买东西,逛超市,玩各种新年小玩意儿成了一年里消费的高峰期。就这么,快快乐乐地过完正月十五,这个年也就算过完了,打工挣钱的,陆续背上行囊外出打工。
这是我对村里人,过新年的印象。当然,过年必备的事情也是不少。例如:做年糕,炒花生,炒蚕豆,买各种瓜子(香瓜子,南瓜子,西瓜子),糖果,这些都是母亲每年春节的必备年货,缺一不可。当然也有除尘,拆被套,洗床单这些辞旧迎新的准备工作。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都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母亲却是最忙的,忙着扫尘,忙着洗澡,忙着准备初一的早饭。正月初一,是不让下地干活的,所以也就一一准备完善。更有初一早上的饭食,是由家里的男丁准备的。一般正月初一,父亲都比母亲早起,准备烧火做饭,而母亲是睡不着的,父亲时不时地跑来问母亲,油在哪?盐在哪?放多少水?显然,这份差事有些太难为父亲了。吃过饭,就是玩牌的玩牌,看电视的看电视,逛街的逛街,大家高高兴兴过着新年。
除夕,最难忘的事情,莫过于家家户户的祭祖扫墓了。说是家家户户,其实是以一个家族为单位,所有的家族成员到齐以后举行的祭祖活动。从早开始,到下午的三四点钟,炮仗声声入耳,大家都在奔忙着给老祖宗拜年。此时,虽是乡村,道路旁却停满了小轿车,有时乡镇道路能堵上个一两个小时是常事,各种本地车,外地车,都赶回来参加一年到头的这次祭祖。似乎是在报平安,也似乎是在祈求老祖宗的保佑,来年能够风调雨顺,欢欢喜喜又一年。仪式结束,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很多人,年复一年,只有在这一天,才能见一次面。
这是我印象中,乡下过年的印象,自从出嫁以后,就很少能过到这种欢乐祥和的大年了。
婆婆家的年,似乎少了很多年味,多了很多规矩。
每年赶回家,有时能够赶上贴春联的尾巴,有时都没有时间贴春联。初一早上,是要家家户户串门子拜年的,讨糖,发烟成了家常,见面的第一句话,却是“新年好,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语。再然后,初一,妇女是不用煮饭烧菜的,与母亲家不同的是。婆婆家以桂圆红枣茶,作为开年早茶,预示来年红红火火。母亲家里是,每年的红枣米饭开年,甜甜蜜蜜又一年。然后,就是几大姑八大姨家拜年餐,一餐接一餐,餐餐都要喝酒撒泼,嘻嘻哈哈谈论着一年的收成,以及互相敬酒的祝福。传说中的,过完节胖几斤,都是这样来的。
朋友们,你们的年都是怎么过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