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县中居然潦倒至此
我作为一个农村娃,从村小读到乡里的初中,再读到县一中的高中,然后考入大学,人生为之改变。我很感谢县中!
不过那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那时读县中的学生很少,毕竟高考的桥不好过,坚持读书的都是觉得自己有机会过桥的人。当然,县中的师资也没得说。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想不到现在的县中快成了鸡肋了,虽然不是所有的县中都如此。
北京大学教育质性研究中心主任林小英的《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通过对中国东、中、西部县域教育的调研和分析,为我们展现了当今县中尴尬的身份个现状。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10349/b707281589f49d1e.jpg)
如今,成绩较好、父母重视教育或者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基本上都把孩子要么送往私立学校,要么送往市里的中学,县中面临着师资和生源的双流失。
教育的问题从来都不是教育系统自身的问题,这几乎是教育研究界的共识,所以寻找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不能简单局限在学校内部的课程、教学、师生关系等日常抉择中。
比如,县中的老师除了教书育人这样的本职工作之外,还要参与很多似乎与教育有关、做起来却毫无成就感、荣誉感的“杂事”,如上级教育局各部门分派下来的事情,与教育沾边的行政工作的分摊等。
本书在分析县中困境时的一个亮点是注意到了重要的生源地——村小存在的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村小里没有“好米”,县中也就更难成为“巧妇”。
有些农村的孩子,难以成为思维正常的“标准学生”,可是又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被纳入“特殊教育”范畴,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迥异,老师上课便很作难。
再比如日常生活与课本知识脱钩的问题。书中有在北京地铁线路图上选择从所在位置到某地该如何乘车的问题,很多村小的老师没到过北京,更没坐过地铁,他如何给学生讲明白呢?教材中以城市生活为背景设计的各种知识、题目,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很不公平。
虽然县中样本的选取未必足够合理,但本书仍然让我们了解到了县中存在的诸多困境和尴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科学配置资源,让更多农村孩子享受到良好的教育,改变自身处境,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