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盆之争
夕阳斜照,古老的小镇在江水的映衬下显得宁静而祥和。老渔翁李大伯的木屋就在码头边,他正倚着竹编的门框,手里握着一根破旧的烟斗,讲述着他与那个洋牧师的争执。他的眼睛里闪烁着不服输的光芒,仿佛那鱼盆是他一生的骄傲。
“大人,您看看这鱼盆,我李大伯祖上留下的,怎可能是洋毛子的东西?”他指着那泛黄的陶盆,声音洪亮有力,“我是在江边打鱼时,无意间捡来的。我亲眼见它被冲上岸,那时还没人认领,所以我才收了起来。”
县官刘大人听后,皱了皱眉,他知道这事情并不简单。他转向洋牧师,眼中带着一丝狡黠:“学士,此案涉及中西礼法,依皇上的旨意,洋人也可参与审理。您既然坚称是您的东西,那就请您详细解释一下。”
牧师威廉·汤普森,一个高鼻深目的西方人,穿着整洁的牧师袍,显得格外庄重。他挺直腰板,语气坚定:“大人,我威廉·汤普森自踏上这片土地,便秉持公正与真理。我确信这个鱼盆是我从欧洲带来的,它是我教会的财产,丢失后我一直在寻找。它的形状、纹饰,无一不证明了我的说法。”
李大伯闻言,脸涨得通红:“嘿,你那‘真理’,我看是‘谎言’吧!你一口咬定是你的,可有证据?我这鱼盆,明明是我亲手捞上来的。”
威廉牧师微微一笑,从怀中掏出一本老旧的羊皮书,翻了几页,展示给众人:“这是我在本国教堂的记录,记载了这件鱼盆的来历。你看,这上面清楚地写着,这是我在远东传教初期带回的纪念品。”
李大伯接过书页,目光在那些陌生的文字间游移,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密密麻麻的字母仿佛在嘲笑他的无知。“这书能作证?笑话,洋鬼子的字我一个都不认识,你怎么证明这东西就是你的?”
县官刘大人见状,深知此事棘手,他决定找个折中的办法:“学士,老汉,此事还需调查核实。不如先将鱼盆收押,待查清真相后再做定夺如何?”
李大伯虽然不满,但也明白县官的难处,他重重叹了口气,接受了这个提议。而威廉牧师则满意地点点头,他认为自己已经占了上风,但李大伯的眼神里却燃烧着不服的火焰,仿佛在无声地挑战他的所谓“真理”。
夜幕降临,江面上泛起一片银光,小镇的灯火映照在江水中,像是在预示着这场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微妙变化。李大伯回到家中,心中暗自发誓,无论结果如何,他都要捍卫自己的尊严和那口鱼盆的故事。
这一夜,鱼盆之争并未结束,只是在每个人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等待着阳光下的发酵和生长,揭示出更深层次的道德与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