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每天写1000字简友广场

安检这件事儿

2021-02-21  本文已影响0人  疏影0701

20210221

安检几乎是个高频行为,不论在哪儿,只要出行就会遇到,而且也不论远近,当然并不是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但是只要涉及公共交通,通常都会接触。

常见的安检场合,几乎都是与公共出行有关,近的有地铁,远的有火车、飞机,还有一些虽然不是出行,但也与出行有关,就是游玩,比如去一些公园,图书馆等场所,这些场所的特点是公共性和密集性,然而细想这些安检,有一些意思,而其中有一个比较特别的,是飞机的安检。

对比所有的安检,几乎都是在入口进行的,而飞机的安检,确切的说是飞机场的安检,却不是在飞机场的入口,而是在飞机的入口,显然这里面有一个悖论,使人思考安检的目的,以及安检的目的指向。

虽然说现在安检是一种常态的行为,但是安检的历史并不长,而安检起点的确是从飞机开始的。

如果说第一个商业航班在1914年,从那个时候到七八十年代,坐飞机是不用安检的,这个期间坐飞机的人都是有档次的高端人群,他们珍惜生命,自己的和他人的,而当飞机普及之后,成为大众百姓也可以参与的行为之后,问题就来了,一些“低端”人群也可以乘坐飞机了,就出现了不珍惜生命的人了,而第一个以谋害生命的空难事件发生了,在1949年,美国。然而此事并不是常态,直到使用托运行李制造空难的事情发生,在1955年,也是在美国。也就是在那个时间之后,民航开始有了安检这件事儿。

说到这儿,可以这样理解,安检实际上针对的是对于在飞机上可能发生的意外行为的预防,因此安检也就设立在空区与陆区的节点上,也就是说空区与陆区的分界点,就是安检区。而进一步的理解,安检行为的主体意图是要保护飞机,通过保护飞机来保护飞机上的乘员,其实这是一个悖论,是安检的初始。

如果说飞机是一个交通工具,人员相对密集,而出现问题之后具有不可挽回的特质,不如说飞机本身的价值也更大,同时乘坐飞机的人员也更具价值,而使得一旦出现问题会造成更大的影响。同样的,比飞机更早的交通工具,火车,其人员的密集性不比飞机小,至少不比当时的飞机小,但是火车的价值和乘坐火车的人员的身价,比飞机要小得多,因此在飞机实行了安检之后,并未在,至少并未全部对火车实行安检,似乎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随着异端行为逐步蔓延,指向平民,以掀起全民恐慌为目的的时候,安检的性质便发生的变化,安检的目的和指向,更多的是趋向于环境,以及环境所包容的人群,尤其是人员密集性的地点和场所,典型的有火车,地铁,图书馆,展览馆等地方,这种情况下安检通常设置在区域的入口,虽然这种安检并不是在全区域、全场景的使用。

在这种形式下,机场的安检依然没有改变,依然是以飞机作为最终指向,而不是以环境。当下的飞机出行已经不再需要任何的门槛了,可以做到老少皆宜,童叟无欺,虽然也有舱位的区别,但在空间上没有过分的区别,而机场空间容纳的人群已经足够的密集,相比之下,陆区的密度远大于空区,如果在陆区发生一些意外事件,其影响和后果不会小于任何其他的区域,然而对此处的安检,却是远低于其他类似的场合,甚至没有,这样的做法有些耐人寻味。

无法思考这件事儿前因后果,但是事实的确如此,忘记了是在什么时候,在进入候机楼的时候,增加了一个“防爆”检测,这种检测的作用和意义,实在是无法想象,也是因为有这样的设置,才让人想象和思考安检这件事儿。

写到这里,忽然又有一个想法,当一件事情一旦进入平民的范畴,其性质就会改变,是什么造成了这样一种结果。这种现象的另一个印证就是股市。原本股市是需要手段和技巧的,而曾经有一段时间,大爷大妈也都开始进入股市,那么这个时候的股市就变味儿了。那么类似的,是否可以将这种想法推而广之,对于所有的涉及全民的活动,都需要特别的对待,而不能以常理的思维对待,一定需要特别的手段来维持,否则一定会出问题。

这种想法有些可怕吧,平民的思维和行为具有非常规性,这一定与某种思维和准则相悖,然而这却是事实,按照目前的思维无法梳理,亦或是这样的思维存在偏差,无法理解,只能先搁置了,啥时候想明白了再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