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话题(4月5日)
每到清明节,都会想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之类的诗句,不觉黯然神伤。其实清明节,往往“雨纷纷”;今年也是,从4月3号阴云密布,像伤心人的脸一样;昨天4号,狂风大作,大雨连连;今天5号,雨是停了,但天阴得很厚;明天还是阴天。
天气这样子,或许因为人们追远神伤,天人心心相通啊。
微信圈里,有些专家提出“死亡”的话题,甚至谈论如何跟孩子讲解“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
的确,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一点一点地靠近死地,无论是谁;对死亡的恐惧,一个人生来就带有。如何面对死亡,是一个人应该必修的直面的话题。就是因为生命短暂,才有意义;如果生命达到无限长,那么没有任何意义,任何事不必着急没有轻重。
当孩子渐渐长大,需要孤独地面对死亡时,是多么地恐慌;当耄耋之年时,更加近距离地看到死亡,也是多么地恐惧。
韩启德院士,关于生死,他向ChatGPT提了一个问题:“我已经78岁了,很怕死怎么办?”而ChatGPT回答得很理性很全面,但是韩启德院士还是抑制不住对死亡的恐惧。“但它讲的那些道理却并无助于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既然这样,就不要不恐惧;这是很自然的一种情绪,因为还不够老,身体还足够健康。如果一身是病,恐怕就会担心活着了。活在当下,充实自我,尽可能无暇顾及对死亡的思考。我想,这是最佳的做法。
何怀宏教授谈论话题是:今天,我们如何与孩子谈论生命与死亡?这个问题,总之很棘手。死亡,是抽象的概念,没有办法用人世间的语言或观点来透彻地跟孩子解释清楚。我想,孩子们必须自己想清楚想明白,才能真切地理解。我儿子在大学里用整整一年时间想通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一年,对死亡害怕得要死,常常失眠。最终想通了,但并没有想明白。
特级教师袁卫星认为:清明节,可以和孩子谈谈“死亡”这个严肃的话题。袁老师的话语里透露出游刃有余的自信,但是我很好奇的是,袁老师对死亡的理解,是通过亲人或师长的讲解理解的吗。如果不是,那么还需要那么严肃地谈论这个严肃的话题?
无论谁谈论这个话题,都是浅浅地谈论,很难让人理解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