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21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2019-02-27  本文已影响0人  简爱_b28f

一,中国文化教育的自诉

1.漫说上下三千年

夏商周的教育学制(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聚集士子的教育中心,兼有习射、养老的用途。从士而仕)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师道尊严,民间自由讲学私人传道授业)秦汉时代的学官与学术()魏晋南北朝的名士与学阀(士族权门建立“九品中正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北朝的文化与教育(佛教盛行,与本土儒道两家参合对比,形成继诸子百家后第二次学术人才的汇流)隋唐开科取士的考试制度()唐宋时代考试策论,唐宋五代到两宋(禅宗和仙道昌盛,儒家学术凋敝无力)两宋的守文弱主(重文轻武)。宋代的书院()送大礼学家们开了孔家店(把孔孟学说变成经院化.变成宗教式的戒条化),两宋的儒林和文学(诗词文学饱含天下承平的田园风味,北京宋后期到南宋时期之间理学兴起,但北方的儒者更切实际),明清的四书和八股文,明清理学的道德禁锢,明清文化的演变。文艺复兴时的明朝(王阳明学派兴起,正式涵盖了禅宗和道家的风气而使之衰落)清代文化教育的剧变。(重拾对经学的考证,但又妥协宋明理学而冠为义理之学。

2.新旧文化交替的代沟。

民初30年的文化教育(军政时期,民智未开,训政时期。1912至1936年间,军阀割据,“豺狼当道、安问狐狸”,当权执政者都是清末民初的军事学校出生的人士;全国只有一个著名大学就是由清廷的京师大学堂改制的北京大学,各地的公私立中小学正在萌芽,唯一受人注视的,就是新办的法政学校与北京师范学校。军事北伐政治南伐,)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1937-1945,大革命时期两党合作。抗战流徏播迁文化教育。)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形势和人文(1.万众一心团结难:八年抗战前后,为国家为民族能艰危受命功成身退提得起放得下的不多、这是数十年来军政教育的败笔;2.大计持平筹策难:在内政上实行保甲制度,在军政上实行征兵制度3.人文荟萃的川蜀)。

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