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耳顺”

2020-04-20  本文已影响0人  R张颂尧

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这里的六十而耳顺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忠言逆耳。意思是直言、真心话是不太好让人接受的,是刺耳的。顺是逆的反义词,耳顺就是听到刺耳的话可以不以为然了,耳顺就是能理解别人所说的话,可以不在意别人对你说的恶言恶语了。孔子在60岁的时候,已经可以达到这种境界了。

        孔子这里的耳顺也并不是只是单单指他对别人的恶言恶语不以为然,这只是外在的表现。他内在的是什么,他能理解别人的看法吗?有一则故事,子路和孔子迷路了,于是子路就问一名农夫,你见过我老师吗?这名农夫就说"五谷不分不清,四肢也不发达,怎么能称为是夫子呢?”后来子路将这事跟孔子说。孔子便说,那是位隐士,并叹然曰: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君子之仕,行其义也。什么意思呢?他尽管知道他这条改变世界儒家的道路无法行得通,而且他早都已经知道了,但他依然要去行那份君子之义。孔子的可贵之处正在这里——他理解隐士的无奈和追求,隐士选择的生活比他现在的生活要轻松的多。虽然他知道,但是他依然在坚持着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不会随波逐流。

      长沮桀溺两个人在耕田的时,孔子从旁边经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驾车的那个人是谁?子路说是孔子,长沮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他早就知道渡口在哪儿了。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中游。“是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桀溺说社会混乱如洪水弥漫,天下都是这样,谁能改变的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这样的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说完就继续耕田。孔子说,我们既然没有办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就是因为天下不太平,我们才要努力来改变它啊。

孔子是能够理解长居和简历他们两个人的选择。他们要洁身自好,但是在这样的时期,是需要有人来担当起改变世界的这件事。陈菊和简历选择了逃避,而孔子选择了去担当,这不存在谁对谁错,只是自己的不同选择。所以对他们的讽刺的话做到耳顺了。

耳顺指的不是你适应了麻木了,勉强自己听别人的不好的话不会生气了 ,那不是耳顺。孔子的耳顺境界是什么?就是对听到的一切都能明白贯通了。不管外来的声音是怎样的的,到他耳朵里都一样,没有分别,都能听进去。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智慧,是思想达到一定高度的体现,这时你对所有事都可以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你都可以理解。因为太理解,所以他就不会不顺啊,这跟被迫接受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不是在勉强自己去适应,耳顺是你并不用去适应他,是自然而然你已经看破一切了。

那孔子为什么到60岁才耳顺呢?因为他在这周游列国的路上,经过了太多的坎坷,无数次碰壁,他在这种种挫折和失败中,才洞察了世界的真相,大彻大悟了。就是因为他对这些全部都理解了,所以他才不会因为别人怎说话么会感到愤怒或失望,不会感到这句话很刺耳,才在六十岁做到了耳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