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畸形外架矫形调整中简单的数学指导
文|程瑞林(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足踝外科中心)
来源|(微信公众号)云中瑞麟(ID:ruilinfly)
临床病例:(右)胫骨近端截骨矫形外架固定的患者(腓骨缺如)复查X片时发现存在外翻畸形,矢状面力线正常。
影像资料:
图1:大体照-示外架构型 图2:右下肢正位X片提示截骨处存在外翻畸形 图3:右下肢侧位X片力线尚可
问题:如何调整外架?
分析:胫骨截骨处存在外翻,无前后弓畸形。由于胫骨已安装跨截骨处的外架固定,需调整胫骨远端使其内翻,冠状面看使胫骨远端的全环逆时针旋转,即调整第1全环与第2全环(自近端向远定义,第1个全环为第1全环,第2个为第2全环)的间距,使其外侧间隙增加(延长外侧2个螺纹杆长度),内侧间隙减小(减少内侧2个螺纹杆长度)。
方法一:每天一圈(外侧延长,内侧缩短),然后拍片查看。
优点:操作无难度,无需复杂的计算。
缺点:费用高(拍片),过程繁琐。
方法二:先计算再进行外架调整,达到调整目标后再拍片查看。
方法二具体步骤:
可通过测量获得的已知条件:螺纹杆螺纹间距为1mm,即螺母每旋转一圈位移1mm。第1全环与第2全环之间的四个螺纹杆按位置分别定义为前内杆、前外杆、后内杆、后外杆,两环之间的螺纹杆长度定义为该螺纹杆的长度。实测分别为13.5cm, 14.7cm, 13.5cm, 14.7cm。相邻相杆之间的距离为10cm。
图4:螺纹杆螺纹距测量——螺纹距1mm
测量胫骨截骨近远段的夹角,使用解剖轴计划,工具PS,测得夹角为3.7°。
具体方法可参考→云中瑞麟:PS中如何使用标尺和直线工具进行骨科测量
备注:由于侧位片力线尚可,结合查体,本病例粗略排除存在斜面畸形及旋转畸形的情况。由于正位片中全环呈椭圆形,评估第1全环与第2全环不使用X片PS测量方法,而使用模型法。由于目标角的对边远小于邻边,以下计算使用弧度公式进行近似计算。
图6:小腿冠状面模型AC相当于第2全环,DE相当于第1全环,AD相当于外前杆及外后杆,CE相当于内前杆及内后杆。∠ACB相当于第1全环与第2全环的夹角。
∠ACB=1.2÷10÷π×180°=6.89°
FC相当于第2全环的目标调整位置,∠FCA等于3.7°(即胫骨截骨近远段的夹角)。
方法二(1):(使用弧度公式计算)FA=AC×∠FCA≈BC×∠FCA=10×3.7÷180×π cm=0.65 cm
方法二(2):(由于AC≈BC,可使用弧长公式进行比例计算)
FA / AB=∠FCA / ∠ACB
即 FA=AB×∠FCA / ∠ACB=1.2×3.7÷6.89 cm=0.64 cm
通过方法二的计算可得出,要调整胫骨的外翻畸形,需延长外侧杆(相对于内侧杆)0.65cm左右。结合螺纹杆螺纹距,即需调整6圈半左右。
方法A:前外杆及后外杆延长6圈半。
方法B:前外杆及后外杆延长3又1/4圈,前内杆及后内杆短缩3又1/4圈。
实际操作:前外杆及后外杆延长3圈2面(即3又2/6圈),前内杆及后内杆短缩3圈2面。共相对调整6圈4面(即6又2/3圈)。
调整结果:
图8:调整后的X片,皮质层基本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