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的年味
厨房里的年味
过了正月十五,这个年也算是过完了,高高挂起的红灯笼、美轮美奂的花灯,多彩热闹的大秧歌、百看不厌的贺岁电影……想想小时候“年味”并没有这么多。年前,请家政把屋子彻底的打扫了一遍,用一尘不染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单说厨房,明亮整洁,芬芳亮丽,配以现代科技的各种设备,浪漫的人是可以擦出爱的火花的。可我却觉得它不适合春节。
过去我们厨房用的是“生铁大锅”,烧的是树枝、麦秸。民以食为天,胶东农家的厨房因此很大,老式民房厨房就是正堂,占据了整栋房子的三分之一,两个大锅台连着东西两卧室,烟囱矗立在屋顶。据说整个正月是不能动菜刀的,所以从“小年”开始,便开始为整个正月的吃做准备。每一家烟囱都冒着浓烟,有人负责拉风匣,随着风匣呼哧呼哧的节奏,锅底的火烧的热火朝天,映红了烧火人的脸。还有人专门掌勺,炸、煎、蒸、煮,围着那条油迹斑斑的围裙,伴随着翻滚的热油,香气溢满了整个屋子,整个村庄都笼罩在油香菜香当中。力气大的揉面做馒头,手巧的做起了上供用的圣虫。小脚老太太则在炕上全面指挥,姜还是老的辣,各种食品的火候还得老太太掌握。几时入锅、何时闭火、几时开锅,哪时入盘,这可是积攒了一辈子的经验。照老规矩,蒸馒头是需要紧闭厨房大门,长辈告诉我们这时是不能去邻居家串门的,其实美食早已诱惑的我挪不动腿了。锅底冒出浓烈的烟、满地的树枝、麦秆,火光、气味、烟雾包裹着忙乱,全家老少齐上阵,透露出浓郁的年味。炸丸子、熏鲅鱼、大馒头、蒸香肠,美味装了一碗又一碗,盛了一盆又一盆。房后的屋檐下,是天然的冰箱,所有成品凉透后装进篓子,挂到了屋檐下。大人们觉得小孩子碍事、小孩子也觉得大人碍脚,都馋了364天了,终于有了美食的盼头,可以偷嘴了。踩着凳子,偷吃几个菜丸、啃上几口香肠是最惬意不过的了。
现在的上班族年三十回到家中,看到的是早已准备好的饭菜,少了做饭这关键的一环,过年就只剩下吃了。过年的意义不完全在于吃喝,而在于那种轰轰烈烈、热气腾腾、全家老小在一起忙活的乐趣。